进口油料占国内消费总量六成
食用油价格不断攀升,成为近段时间消费者和政府共同关注的一大问题。12月1日在青岛召开的第五届全国花生学术研讨会上,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原料短缺乃食用油价格上涨主因。
有关资料显示,我国本是油料生产大国,油菜、花生、芝麻等产量一直居世界第一位,大豆、葵花子的生产也名列前茅。但近年来,种植面积均呈下降趋势,尤其是2004年以后下降更快。
据统计,最近5年,全国油料年总产(含大豆)维持在4300万—4800万吨,国产植物油年产量仅维持在900万—1000万吨左右,其中菜子油和花生油之和占国产食用植物油的70%以上。另一方面,全国植物油消费总量从1740万吨上升到2235万吨,消费的增长远远高于生产的增长。
因此,油料、油脂进口持续高位增长。自2003年开始,大豆进口量已突破2000万吨,2006年大豆进口量为2828万吨,占进口油料的97%,是国产大豆总产量的1.84倍。
近一年来,我国合计进口了1300多万吨植物油(含进口原料加工),进口油料占国内消费总量的60%。
花生油在华东、华北某些地区,是首选甚至是惟一的居民食用油来源。从国产食用植物油生产和供给看,花生油占了25%的份额,仅次于菜子油;从我国食用油消费结构看,花生油占17%份额,仅次于大豆油、菜子油和棕榈油。省花生研究所所长禹山林认为,全国现有花生油固定消费人群对花生油的年需求量约280万吨,生产量仅230万吨,需要增长20%以上才能满足基本需要。
油料已成为对国际市场依存度最大的大宗农产品,年进口花费1000多亿元,是造成农产品国际贸易逆差的主要根源。
中国农科院研究员廖伯寿指出:“随着国际石油价格持续上升,发达国家利用植物油大规模转化生物柴油是一种必然趋势(2007年欧盟将生产柴油约500万吨,80%来自油菜),全球植物油市场需求量将成倍增长。将来我国即便有经济能力进口植物油,但可能会出现有钱无处买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