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食糖现货供需紧张局面再度显现
去年国庆间,在全球大宗商品普遍大幅上涨的背景下,白糖以其坚实的基本面状况成为领涨的大宗商品之一。全球食糖库存持续下滑以及预期国内产量连续第三年下降迫使糖价不断走出新高。
随着2010/11榨季接近尾声,国内食糖现货供需紧张局面再度显现。2011年7月上旬,主产区南宁现货糖价一举跃上7300元/吨,并一路高歌猛进。截至8月中旬,该价格已经稳稳站上7800元,而北方部分地区糖价高至8000元/吨。
相比而言,此间期货价格涨幅远逊于现货,导致主产区南宁现货基差从7月份的100点迅速攀升至当前的400—500点。这反映出国内阶段性供需紧张才是主要原因。
首先,工业库存水平偏低且集中。截至7月底,全国工业库存仅余171万吨,同比下降4万吨,其中有102万吨集中在广西,而北方甜菜糖仅存 5.4万吨。2010/11榨季国内食糖连续三年减产,产量—消费缺口高达300万吨,这是榨季末工业库存偏低的最根本原因,也奠定了糖价高位运行的基调。
其次,国储糖库存薄弱。面对本榨季国内食糖巨大的供需缺口,尽管主管部门不遗余力地通过储备投放增加市场供应,糖价仍遵循其供需紧张的基本面运行,以至于放储成交价格也随现货价格走高而被一路抬升,最近一次投放成交均价高达7731元/吨。
与此同时,储备的市场投放也造成了储备库存深度的持续下降,市场开始担心储备系统后续可调控能力会逐步减弱。尽管7—10月份到港进入储备仓库的原糖应不在少数,但加工炼化需要时间,炼化产能紧张,致使国家短期内进行调控显得捉襟见肘。
再次,进口糖到港推迟。本榨季194.5万吨的进口配额早在4—5月份进口利润丰厚的时段就基本订出,加上后期国家追加的配额外进口量,进口糖本应成为本榨季重要的供应源。然而,由于船期多集中在7—10月,有限的炼化产能不能保证原糖及时变成可供应市场的白砂糖,迄今为止流通中可见的加工糖并不多。这一时间差加剧了本榨季后期供需的紧张程度。
最后,中下游库存偏低迫使终端高价接货。今年以来高糖价抬高含糖食品企业生产成本的同时,也让这些用糖终端开启了一轮“去库存”的历程——多数用糖企业考虑到偏高的库存成本和资金占用成本,不得不压低常规原料库存水平。然而近乎刚性的生产需求和低库存状态又逼迫其不得不在近期更高的价格下继续接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