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木斯市水稻产业向千万亩目标迈进 2-01
佳木斯市水稻产业向千万亩目标迈进 2-01
佳木斯市充分发挥行政区内近3000万亩良田集中连片,土质肥沃,地势平坦,水资源丰富的优势,科学优化种植结构,大力推进水稻产业发展。目前,全市优质高产水稻面积已增加到823万亩,到2015年,我市将实现千万亩水稻目标。
持续推进结构调整,突出水稻产业发展的主体地位。为使有限的土地发挥更大的生产潜能,我市科学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制定实施了《佳木斯市“千万亩、百亿斤”水稻发展规划》。2009年至2012年,全市优质高产水稻面积由317万亩增加到823万亩,投入水稻发展资金106亿元,其中地方及农民自筹资金达70多亿元。目前,水稻生产形成“一带三区”的生产格局。即:以桦富路为主的水稻生产带,富锦绿色水稻生产区,东风水稻优良品种繁育区,桦川、桦南、汤原优质水稻生产区。三年来“一带三区”共生产优质、绿色水稻65亿斤,繁育优良水稻种子6万吨,有力地推动了我市水稻优势产业和水稻良种繁育产业的快速发展。到2015年,佳木斯市将实现千万亩水稻目标,仅水稻一项即可实现产能100亿斤以上。
持续推进水利配套,提升水稻产业发展的保障能力。为加快《千万亩、百亿斤水稻发展规划》的实施,佳木斯市抢抓国家支持粮食生产的机遇,大力发展农田水利,推动丰富的水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2008年至2012年,仅引汤、悦来、临江等6个大型灌区累计完成投资7亿多元,灌区建设达到“十五”期间的5倍,相当于2007年前二十年建设成果,初步形成了规模化灌排体系,农田灌溉面积达到850万亩,灌溉水利用系数0.48,现已完成高标准水田建设300多万亩。未来5—8年,我市将重点建设省“两江一湖”规划内的市属三村、临江、乌苏镇3个灌区工程,松花江老灌区续建配套工程等重点水利基础设施,灌溉保障能力将进一步提高。
持续推进科技兴农,增强水稻产业发展的科技支撑力。在农田建设上,采用激光平地仪,对新老水田进行条田化整理,现已建成高标准水田300万亩。在育秧基地建设上,已建成标准化水稻集中育秧小区546处,标准化大棚11万栋,水稻智能化浸种催芽基地76处。坚持以农机化促进科技化、合作化。2012年,全市水田整地机械达到6.5万台,插秧机1.6万台,收获机5046台,机收、机插率分别达到95%以上,水稻生产基本实现了全程机械化。全市建成水稻专业合作社111个,辐射带动5万多农户。充分发挥境内科研院所众多,农业推广能力强劲的优势,依托国内著名的寒地优质水稻科研中心,建立各级、各类水稻生产示范园区530个,辐射带动面积800多万亩,水稻良种覆盖率98%以上,科技贡献率达62%以上,基本实现了全面积、全过程标准化作业,标准化率达92%以上。同时,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在现有64户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水稻加工龙头企业基础上,力争再组建5—10个年加工量超百万吨的企业集团,促进水稻就地加工转化,增加效益。
持续推进合作共建,提升水稻产业发展的综合水平。结合佳木斯市与农垦20个现代化大型农场田水相连的实际,不断拓宽垦地合作共建的领域和层面,通过开展设施共用工程、科技共建工程、产业共兴工程、人才共育工程、服务共享工程,共同建设三江平原农业综合开发试验区,大三江一体化格局正在加速形成。充分发挥垦区现代化大农机和农业技术优势,通过“三代”合作模式,水稻合作共建面积总量扩大到330万亩,技术辐射面积400多万亩。佳木斯市将进一步整合地方、森工、农垦等多方比较优势,实现资源、技术、劳动力等要素的优化组合和区域协作,构建多元化合作共建新格局,全面提升佳木斯市水稻生产的规范化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