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酒世界网

一些饮料企业却通过“瘦身”实现了隐性涨价

新华网 2011-05-23 16:20 饮料类
在国家频频采取一系列措施稳定物价水平的情况下,诸多企业纷纷宣布暂缓涨价,但一些饮料企业却通过瘦身实
        在国家频频采取一系列措施稳定物价水平的情况下,诸多企业纷纷宣布暂缓涨价,但一些饮料企业却通过“瘦身”实现了隐性涨价。

        近年来,行业巨头屡次集体跟风涨价已不是什么新鲜事。至于涨价理由,也是千奇百怪,还“理直气壮”,仿佛涨得不狠点,天就要塌下来一样。而消费者的感受,又有谁“问津”?

        诚然,在目前原材料、油价不断上涨的情况下,三大饮料巨头成本增加后适当调价本无可厚非,消费者也是想得通的。但三大饮料巨头几乎十分默契地避开价格话题,背着消费者偷偷玩弄“减量不减价”的把戏,就不够光明正大了。如此鬼鬼祟祟,肯定难以得到消费者的谅解,反而会让消费者反感。不客气地说,这实际上是对消费者知情权和选择权的漠视,实在让消费者对其社会道德和商业信誉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人们不禁要问,三大饮料巨头为何不名正言顺地涨价、而非要自作聪明、自欺欺人地来个“变通手法”呢?其实这不难理解,因为很多消费者对饮料价格比较敏感,即使上调一两角,也会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心情,但如果只是“换装瘦身”,大部分消费者就不会很敏感,这样就容易神不知鬼不觉地“瞒天过海”,让自己不正当的变相涨价“合法化”,也不至于背上“跟风涨价”的骂名。

        请问,这种只“瘦身”、不降价的行为,与明目张胆的涨价有何区别?好在消费者的智商并不比商家低,他们对这种类似“短斤少两”的价格欺诈行为心里明白得很。据报道,李女士针对可乐“瘦身”算了一笔账,按照原来每瓶600毫升售价2.5元的标准换算,1毫升单价0.42元,500毫升应为2.1元,而换装后仍为2.5元,约涨价20%。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通常,在生意场合,“短斤少两”的现象一旦被工商查获,那是要受到处罚的。但对饮料巨头“瘦身涨价”的价格欺诈行为,看来目前还没有人愿管。可见,行业巨头跟风涨价之所以愈演愈烈,说来说去,最后还是扯到监管问题上。事实上,缺乏严格的监管,才是跟风涨价最主要的原因。况且监管部门畏首畏尾,有法不依或执法不严,已经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而是由来已久,习以为常。

        眼下,通货膨胀连连走高,4月份CPI指数同比上涨5.3%。若照这样下去,老百姓的日子还不知怎么过法。无疑,政府部门究竟是默认这种鬼鬼祟祟的涨价行为存在,让消费者成“冤大头”;还是运用法律武器,在垄断暴利、价格联盟等可管理领域提前进行风险预判应对,遏制变相涨价风,以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值得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