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斯特:一个经典的新闻营销范例
总结2007年葡萄酒热度话题,非法国卡斯特莫属。
从2006年底卡斯特集团中国分公司成立到现在,一年多的时间,形成了山东新宝真“卡博莱”、上海建发“玛茜”、广州卡聂高“图雅斯”、“维吉尼”以及最近正在热烈招商的同属法国波尔多品牌的新款系列Baron de lestac(博爵)和Malesan(玛利莎)等卡斯特在中国的品牌系列葡萄酒代理商圈,迅速在市场投放了超过300多万瓶法国卡斯特的原装葡萄酒,震撼了整个葡萄酒世界。
中国酒界这次真的惊呼:狼来了!
从卡斯特的商圈实力和各品牌的风暴式运行速度可以看出,作为法国卡斯特分支机构的深圳卡斯特公司的实战功力和操盘能力。但是,仅仅看到这条明线的运行,你将失去对卡斯特操盘手的深入而有趣味的认知,因为,还有一条虽看不见但异常活跃的暗线在悄然运行,那就是自始至终贯穿于卡斯特中国战略进程的新闻营销。虽然作为卡斯特中国战略的制定和践行者,深圳卡斯特并没有刻意用新闻炒作来推进局势发展,但是纵观与张裕携手、与东海鑫业联姻,再到中国分公司成立,卡斯特新闻营销的脉络清晰可见。
两个巨头的“婚姻”游戏
2001年,一个是全球第二的酒业巨头,一个是中国第一的葡萄酒巨头,法国卡斯特和张裕携手行动,着实让业界震动。卡斯特希望通过中国巨头的平台和渠道,完成在世界最具发展潜力的葡萄酒市场——中国的战略;张裕也希望通过卡斯特的国际地位、世界经验和技术力量,实现自己的技术、管理的国际化提升。在当时看来,这是一个优势互补、财富共享的十分绝妙的组合,映照着中国葡萄酒的局势激情四溢。这本身也是一个绝好的新闻,媒体的追捧如火如荼。
但出乎意料的是,张裕最终没有按照人们猜想的那样,顺理成章地沿着原来的路径与卡斯特走下去,而卡斯特也抛弃了张裕开始“单飞”,一合一分的联姻成就了卡斯特在中国的名声。
先不说张裕是否借助卡斯特达成了合作的初衷,只说在此之后,中国人已经特别了解卡斯特了。
笔者在互联网两大搜索引擎上,找到了如下资料:
高级搜索关键词 | 百度搜索结果 | 谷歌搜索结果 | 关键词选择说明 | 搜索条件 |
张裕葡萄酒 | 580000 | 1370000 | 不包括“卡斯特” | 文档格式:所有网页和文件 关键词位置:网页的任何地方 |
卡斯特葡萄酒 | 51900 | 305000 | 不包括“张裕” | |
张裕 卡斯特 | 92300 | 370000 | 全部包含关键词 |
(搜索时间:2008年3月3日)
卡斯特名满中国,首要功臣当数张裕。因为张裕"卡斯特酒庄的存在,这样的影响将会持续下去,并不断为卡斯特的中国影响力做出重要贡献。
不断报料的新闻事件
从那以后,在前期影响力的铺垫下,卡斯特的新闻效应持续到2006年4月6日,然后随着卡斯特内部矛盾的不断升级直至激化而爆发。
2006年4月6日,地点:北京钓鱼台国宾馆。
法国卡斯特集团与北京东海鑫业公司举行签约仪式,宣布将在中国上市法国卡斯特原装葡萄酒。有媒体这样描述当时的情景:“卡斯特总裁马克"奥利维叶接过东海鑫业董事长李伟革签约文本时,脸上露出了灿烂的微笑,而李伟革却略显庄重。”这一举动掀起了行业波澜。
2006年7月21日,地点:北京金悦饭店。
卡斯特集团兄弟酿酒有限公司副主席米格·巴鲁在接受中国多家酒业权威媒体以及凤凰卫视、旅游卫视的专访时指出,与东海鑫业合作以后,卡斯特在中国的市场拓展让人很满意,他们感到决策是正确的。当时东海鑫业的身份是:卡斯特在中国的唯一战略推广商。
2006年12月27日,地点:广州凤凰城。
深圳卡斯特酒业有限公司正式宣布成立。从深圳传出一份法国卡斯特集团兄弟酿酒有限公司副主席米格"巴鲁签名的公告称,卡斯特在深圳成立深圳卡斯特酒业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法国卡斯特在中国内地的全部葡萄酒业务。再清楚不过的是,李伟革被置于管理之下。这无疑是法国卡斯特集团在中国区的一件大事,但给中国葡萄酒业也带来了一次地震。
2007年1月9日,地点:北京。
还没有从与卡斯特合作的喜悦中回过神来的东海鑫业,显然被陈光的举动激怒了,随即召开了新闻发布会进行回应。强力宣称:“如果深圳卡斯特将原装的卡斯特品牌的葡萄酒引进中国销售,我们就将诉诸法律。” 矛盾的骤然升级,让行业始料不及,但也给媒体注入了兴奋剂。
2007年5月22日,地点:广州白天鹅宾馆。
法国卡斯特集团第二号人物——集团副主席米格·巴鲁访问其中国的分支机构,并与国内20多家主流媒体进行了座谈。巴鲁说:深圳卡斯特自2007年1月1日正式营业以来,短短五个月时间,进口瓶装成品酒已达180多万瓶,足以证明其中国战略第一阶段运作的正确性和成功性,虽然与合作伙伴中间存在一些杂音或不同的看法,但毕竟都是一些经营利益的竞争与分配而已,都不足以影响卡斯特中国战略的实现,更不足以影响其分支机构深圳卡斯特的运营与市场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