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真的没有国界吗?
大连电台财经频道主持人 艾冬
采访嘉宾:资深品牌专家 杨兴国
主持人:2008年9月3号,汇源果汁宣布可口可乐将以179.2亿港元收购汇源果汁,消息传出来,引来业内外强烈反响。9月6日,汇源创始人朱新礼先生正式回应可口可乐收购汇源事件,认为“品牌没有国界,没必要打上民族的烙印。”对此你能谈谈您的看法吗?
杨兴国:对朱新礼先生“品牌没有国界”这一说法我不敢苟同。
应该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品牌的使用消费者没有国界,但品牌的拥有及利益获得者是有国界的。
在今天在这场没有硝烟的世界商战中,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已经演变为品牌与品牌之间的竞争,正所谓“得品牌者得天下”,拥有多少名牌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实力强弱的重要标志之一。品牌不仅代表一个企业的形象,更代表一个国家的脸面,是一个国家综合经济实力的象征。
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弘在位时有一句名言:“在国际交往中,索尼是我的左脸,松下是我的右脸。”
如果美国没有可口可乐、微软、通用电气、IBM,如果日本没有丰田、索尼,如果德国没有奔驰、宝马、大众……我们很难想想这些国家是否还会有现在的风采?
正因为品牌的重要性,许多国家视品牌为国家利益,一旦本国名牌受到威胁,政府官员乃至国家元首也会挺身而出,捍卫国家利益。例如,2005年,美国的百事可乐欲300亿欧元收购法国达能,立即一石激起千层浪,法国总统及总理都坚决表示:达能是我们的国家财富,我们当然要捍卫法国的利益”。在元首和媒体的号召下,法国全民发起了一场达能保卫战。
所以我认为品牌不但有国界,而且非常清晰。
主持人:缺少民族自主品牌,会给国家经济发展带来怎样的伤害呢?
可以说,缺少自主品牌,严重制约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家经济总量已跃升世界第四位,中国物美价廉的商品遍布世界各地,中国成为“世界加工厂”。然而,我们却不得不面对“制造大国,品牌小国”的尴尬。 美国《商业周刊》“世界最有价值品牌100强”排行榜,中国品牌依然榜上无名。
“中国制造”为全球经济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这是建立在中国廉价劳动力和巨大资源损耗基础上的。中国有近200种产品的产量居世界第一,然而因为品牌的缺失,导致我国企业只能陷于全球价值链中生产加工的低端环节,辛辛苦苦“为她人做嫁衣”,却踏不上令人瞩目的红地毯。许多“中国制造”的产品贴上洋牌子立刻身价百倍。例如,2005年苏州某个厂家贴牌生产了全世界63%的鼠标,该厂一个鼠标的出口价格是25—30元人民币,而贴上外国牌子在美国的销售价格高达28美元左右。
近几年来,随着跨国公司进军中国市场步伐的加大及收购筹码的增高,许多象汇源这样中国人引以为豪的民族品牌禁不住利益诱惑,纷纷收归外方旗下。例如乐百氏、南孚电池、小护士、大宝等等。
可口可乐“全资收购”汇源果汁,意味着可口可乐将汇源的果林、物流、生产设备、销售网络以及国内外几十万家客户等等,全部都吃掉。可口可乐一旦得逞,将完全垄断中国果汁饮料行业。
类似汇源这样的中国企业出售品牌的“短视”行为,虽然为企业获取了一定的眼前利益,但从长远来看后患无穷,如果各行各业的优秀民族品牌掌控在外国人手里,那么在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已经演变为品牌之间竞争的今天,没有了自主品牌的中国还拿什么和其它国家竞争?
主持人: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果汁,你对汇源果汁前景有何看法呢?
杨兴国:通过一些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收购案中我们不难看出,许多跨国公司收购中国品牌之后,都充分利用中国企业的渠道、市场、人才等丰厚资源,但对中国品牌建设却鲜有投入,很多民族品牌落入外资之手后都被束之高阁,打入冷宫。例如,欧莱雅收购小护士后,小护士品牌慢慢在市场上销声匿迹,乐百氏归于达能旗下,乐百氏品牌也逐步淡出人们视线。
可口可乐收购汇源后是不是也存在这种可能呢?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虽然可口可乐承诺将保留汇源果汁品牌,但汇源品牌保留到什么时候,是否还会继续投入维护,这都是未知数。要知道品牌一旦停止使用,便会被消费者逐渐淡忘,从而一文不值。所以说汇源品牌的前景令人担忧。
(原播于大连电台2008年9月9日财经节目)
欢迎与作者探讨您的观点和看法,电子邮件:yxg8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