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酒世界网

再生银行:疯狂的垃圾

中国营销传播网 2009-05-07 09:42 营销分析
2004年1月17日,在美国费城一个全市最贫穷的社区门口,突然竖起了一块巨大的广告牌:我们离星巴克有多远? 10磅垃圾。 这个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广告,很快成为了街头巷尾议论的焦点,那些整天为着生计奔忙的人们全都气不打一处来:垃圾和星巴克也能扯上关系,开什么玩笑?

2004年1月17日,在美国费城一个全市最贫穷的社区门口,突然竖起了一块巨大的广告牌:“我们离星巴克有多远? ——10磅垃圾。 ”
  这个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广告,很快成为了街头巷尾议论的焦点,那些整天为着生计奔忙的人们全都气不打一处来:垃圾和星巴克也能扯上关系,开什么玩笑?

  现在,这一天被认为是美国环保产业一个新的里程碑。那两个竖广告牌的年轻人和他原本默默无闻的小公司从此走进了历史:菲茨吉拉德、高南和再生银行垃圾回收公司。  

  疯狂的垃圾

  在美国,分类垃圾回收业务不稀奇,付费给居民回收垃圾也不稀奇。但是有一个公司,竟然按每磅 0.5美元的价格回收居民的

  家庭垃圾,引起垃圾回收业的大震动。因为这个价格不但无法盈利,甚至不够垃圾处理的费用。

  这个公司代表的是公益组织或者政府机构么?不是。它是再生银行垃圾回收公司(Recycle Bank)。公司的创始人是两个年轻小伙子:帕特里克 •菲茨吉拉德( Patrick FitzGerald)和罗恩 •高南( Ron Gonen)。与业内预测的不同,这家商业公司并没有迅速倒掉,反而发展迅速,迄今为止已经正式运行五年多,成功回收了近三亿六千万吨垃圾,近两年获得了 4000多万美元的风险投资,目前已将业务扩展到了纽约、宾夕法尼亚、弗吉尼亚、新泽西等 6个州的 70多个地区。

  该公司的成功在于,它创造了一种绑定居民、企业、政府的垃圾回收的良性循环模式。正如人们所感叹的:“它销售钱和垃圾,又获得更多的钱和垃圾。 ”

  故事开始 

  2003年的一天,菲茨吉拉德和高南通过电话找到了素不相识的费城市长:“我有一个方案,可以很好地解决垃圾处理问题,而且每年能够节约上千万美元的开支! ”

  费城市长接待了他们。菲茨吉拉德亮出了要求:他们负责处理全市的垃圾,政府每年补助 1200万美元;转卖可回收垃圾所得的收入,双方平分。

  这样的条件,没人能够拒绝。要知道,费城每年要产生 75万吨垃圾,仅垃圾处理这一项,政府每年的开支就高达 4000万美元。现在有人主动来接手这个烫手的山芋,何乐而不为?更何况转卖可回收垃圾,每年还有数百万美元的进账。

  消息传开,业内顿时炸开了锅。有人替菲茨吉拉德算了一下:一个三口之家,平均每月要产生 100~150磅垃圾,其中可再生垃圾约为30~50磅,以每磅0.5美元的卖价计算,收入约为15~25美元。而菲茨吉拉德每月返给住户的钱也是15~25美元。这就说,菲茨吉拉德不但把卖可再生垃圾约为30~50磅,以每磅0.5美元的卖价计算,收入约为15~25美元。而菲茨吉拉德每月返给住户的钱也是15~25美元。这就说,菲茨吉拉德不但把卖可再生垃圾所得的收入完全返还给住户了,而且垃圾处理费,他还要自己掏腰包倒贴。

  同行断言:这两个人不是疯子就是傻子!

  菲茨吉拉德和高南自然不傻。事实上,他们早已为这笔账找到了埋单的主。  

  从企业身上得利润

  在和市长谈判之前,两个创始人已经走访了全市的几十家大公司。

  因为企业责任的缘故,这些公司每年都要捐钱给环保机构,这已经成为一种惯例。但是许多机构的垃圾处理工作却不尽如人意,因此大多企业心存不满。

  菲茨吉拉德和高南与企业们签订合同:企业将原来用于垃圾处理的捐赠费用给前者,前者将会收集居民们已经分好类的垃圾,并且按重量给居民钱。这个钱会被划到专门的银行卡上。拿着这张银行卡,居民可以到参加了该计划的任何一家商家消费。

  这样既捐款得名又获得消费者回馈的方式,这些企业怎么能不踊跃参加?尽管他们必须把居民消费额的一部分(小于50%)给菲茨吉拉德,但是同时也绑定了消费者,而且垃圾回收工作效率加强,远比原来单纯捐款要好。商家没有理由不选他们。

  再借助高科技,“再生银行”最终形成的商业模式是:

  利用政府的前期补贴,“再生银行”为每个家庭提供一个免费垃圾桶(分类回收箱),居民可以将瓶子、纸张等垃圾分类放入其中。垃圾桶的底部装有RFID(一种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的技术)标签,为该家庭创造了一个唯一固定的ID,可以测量该家庭在什么时间,投递了多少垃圾。住户每投递10磅可再生垃圾,菲茨吉拉德就向他支付5美元,这笔钱划到专门为住户开立的银行卡上。依此类推,上限为每月35美元。账户上的钱,人们可以到参加这个项目的百货商店购物,到快餐店消费,甚至可以用来付汽车的油费。而居民们持卡消费额度的一部分,企业必须返给再生银行。  
 良性循环

  2004年1月17日,费城西部橡木路(West Oak Lane)社区的1600名居民在“垃圾回收协议”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自此“再生银行”的试点正式开始。

  不出所料,试点很成功,垃圾回收率由原来的25%提高到了90%。罗恩说:“这个构想被证明是行得通的。之后,各个社区都主动来找我。我们选择了一些几乎没有任何回收系统的城市,并回收了这些城市所产生垃圾的40%。不能回收的都放到填埋场处理。 ”之后,再生银行开始陆续覆盖费城大大小小的社区。2008年年底,计划扩张到全美国。

  更多的商家也找到了再生银行。菲茨吉拉德举例,有次去和一家快餐店谈,希望对方加入再生银行计划。谈了半天,对方仍然犹豫不决,因为要从装进口袋的利润里拿一部分出来,“比割自己的肉还痛”。菲茨吉拉德起身就走,只留下一句话:“下午我们去另一家谈。 ”结果走出去不到一个小时,这家快餐店的经理就打电话来,同意参加。

  “他们为什么要同意,就是怕我把这个地区的消费者全带走了。如果我去了另一家快餐店,整个模式一形成,消费者得到实惠,肯定往那个地方走。 ”菲茨吉拉德底气十足,“道理很简单,两家快餐店的商品质量、服务相差不大,如果其中一家为人们生活的环境做出了积极贡献,而且价格上还有优势(住户动用银行卡上的款项),你说消费者愿意选择谁? ”

  现在,有400多家商家参加了这个计划,包括可口可乐、卡夫食品、全食超市(Whole Foods)、家得宝(Home Depot)、连锁药店 Rite Aid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