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的征程任重而道远
1996年,老李在县城一个农贸市场上租了门头,开了家粮油店。老李多年在车间里工作,不善于表达,但他的粮油店却迅速在农贸市场站稳了脚跟,他和妻子两个人,有时候儿子放学也帮忙打把手,忙得不亦乐乎,生意做得日渐红火。这得归功于老李的诚信经营。货真价实是老李做生意的根本,同时他还有一条别人都做不到的,那就是他效仿台塑企业王永庆当初的做法——送货上门,形成了若干牢固的消费群体,整天只见老李蹬着三轮车穿梭于县城的大街小巷,伴随他的还有那憨厚的笑容。
如果没有后来的“撤县换市”,老李可能就会永远经营着他那小小的粮油店,因为借助小店他掘得了自己的第一桶金。2001年,为了提高城市形象,市里对所有的农贸市场进行了规范管理,老李的粮油店被拆除了。做了几年的生意,老李的头脑里也积攒下了不少的经验,他对妻子说:城市改造咱管不了,但我们应该知道以后怎么做。于是他跟妻子商量把积蓄拿出来一些,购买了一套门面房,继续经营粮油米面,当然规模要大很多,还雇了几个员工帮忙打理。
有的厂家就找到老李了,跟他商谈代理的事宜,权衡再三,老李还是选择了跟粮油相关联的一家调味品企业;为了自己的信誉,他亲自到该企业去做了全面的调查,特别是产品质量他研究得最仔细,并就各方面的细节做了详细探讨才签订了县级代理合同。
粮油店发展到现在,老李有很多活基本不用自己做了,有时间的时候,他也能陪着邻居们打两把“勾级”娱乐娱乐。但代理了调味品后,老李还是认为得亲自来运作,这可不是以前的小打小闹,是他事业的基础。
靠着门头的影响力,客户们很快接受了老李的调味品,但这才卖多少啊?接下来,老李买了一辆三轮摩托车,他驾驶三轮车开始铺货。虽然老李的信誉非常好,他的调味品质量也不错,价格也比较公道,但终究缺乏知名度,很多客户都不免存在后顾之忧。老李就跟他们说:我先放在你这卖,卖了你给我钱,卖不了还是我的货,我老李你还信不过啊?客户看他那诚恳的态度,大多数都留下点货,整理一下排面摆上去卖。
货是铺下去了,但这仅仅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能不能卖得了还是一个大问题。老李在铺货的同时,加大了对客户的回访力度,虽然县城不大,他还是忙得顾头不顾脚,有时候吃没吃饭都不记得,摩托车一天能跑一厢油。
半年下来,老李瘦了一圈;但可喜的是,销量一天天大了起来,循环进货的下线客户渐渐增多起来,老李的客户档案本又加高了不少。但这时候,另外一个问题又产生了——不管客户怎么销售,终究老李的调味品周转速度慢,总还有些货积压了下来,陈旧了。调味品一般是18个月到24个月的保质期,但过了半年以后,消费者就认为是旧货了,确实不好卖!于是,老李就跟厂家沟通退货,厂家说:没问题,但运费得由你承担。接下来的半个月,老李又拉着新货换旧货,然后把旧货发回厂家调换。
这一折腾,增加了麻烦倒不重要,待新货换回来时,老李一算账:亏大了,退旧货的运费远远大于卖新货的利润!做生意,赚钱是根本,赔钱谁还做啊?老李琢磨了一宿,吃一堑长一智,为了长久地发展,货肯定还是要换的,但退回厂家调换,不划算,得自己想办法消化。
第二天,老李从员工中挑选了一名最能吃苦耐劳的小伙子,给他配上了一辆三轮摩托车,让他专门负责为客户换货,做好服务,解除客户的后顾之忧。然后他制定了卖掉旧货的计划:
1、购买一台电脑,录入客户档案,按进货数量、生产日期、销售周期、产生旧货数量、客户位置等指标进行重新整理。
2、必须在第一时间将超过三个月的旧货调换,然后铺到销售周转快的店面销售。
3、超过半年的货换回来,一方面在门面打折销售,但必须跟客户讲清楚;另一方面当作赠品搭配给客户,但必须征得客户同意。
4、超过一年的货换回来自己吃,绝对不允许再卖。
5、建立客户意见卡,客户和消费者的任何疑问和投诉,都必须由老李亲自答复,别人不允许随便承诺。
6、为了鼓励这个小伙子的责任心,给他每个月额外加200元的工资,但罚款也是非常严厉的。
这样一来,老李的退换货成了一条制度,所有员工严格执行,迅速使调味品销售进入了良性循环。在客户的店面里,往往老李的货刚过了三个月的生产日期,三天之内肯定有人来换货;客户没有了后顾之忧,纷纷反映老李的服务做得好,愿意进货,愿意推介,愿意宣传。还有一点,时间长了,客户偶尔有一瓶两瓶的旧货,也不好意思找老李换,自己就想办法消化了。市场就这样一点一点地被老李“换”出来了。
2005年,城市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几家大超市拔地而起。而老李则顺应时势,果断申请一般纳税人,成立了自己的商贸公司,又接了几个粮油的品牌,上了几辆厢式货车,把货送进了大大小小的商场超市。
老李成了老板,但“换”的企业宗旨没有变,他说“换”的征程依旧任重道远。
欢迎与作者探讨您的观点和看法,电子邮件:dcjwj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