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道升级,中小啤酒企业要用好“五把刀”
在啤酒行业,几大巨头经过你争我夺的并购热潮后,普遍进入了整合期。在并购大战中侥幸“逃脱”的中小型啤酒企业,经过一段的“平稳期”后,问题也开始慢慢显现。
原材料的涨价、竞争的加剧,促使中小型啤酒企业产品升级,推出了中高档系列产品。但很多经销商不愿意经销该企业的中高档产品,短期内在市场找不到经销商。中小型啤酒企业原先的定位多是中低档产品,主要以开发餐饮和零售终端,经销商经营流通多年,不具备新产品推广能力和对终端投入、开发、管理与维护的能力。
其实,所有的中小型酒类企业都面临着同样的发展瓶颈,市场竞争加剧,企业营销系统升级,而营销升级的最关键因素就是产品和渠道,因此,当产品升级时,渠道如何升级成为中小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对于实力不济的中小型企业,笔者给中小型啤酒企业“五把刀”,只要砍对地方,那么市场自然就会出现缺口。
砍向业务员
酒类市场营销中,对于中高档酒的操作,三分策划、七分执行。对于业务队伍中不思进取,信心不足者,无论资格多老、能力多强都应该辞掉,明示啤酒产品营销升级势在必行,不能适应者只能被淘汰。同时,引进一批大学生,用他们的冲劲、激情把市场点燃。
通过操作中高档酒,对营销队伍的终端工作进行标准化训练,在工作中摸索出一套基本的思路与模式。还可以培养一大批具有专业素养、作风硬朗的营销人员,这样可以大大提高营销人员的终端执行力。
砍向终端
对于企业的核心市场,开展产品升级工作同样存在诸多困难,因为这里的经销商有居功心理。此时,最快捷的做法就是企业成立办事处直接做终端,负责新品的推广,经销商只负责老品销售。
对于终端这把刀,速度要快,下手要狠,否则企业只能在折磨中痛苦死去。用这把刀时,要遵循两点:其一,对终端的投入一定要有全局意识,高屋建瓴,不要计较一时、一店的得与失。其二,辐射效应。不是所有的市场都适于对终端加大投入,在终端市场的选择上,要选择基础市场较好的中档酒产区,比如自己的根据地市场,这样可以适当减少阻力。可以起到示范作用,坚定经销商做中档酒的信心,同时又可以加大对品牌的宣传力度。
砍向薄弱市场
对于县城市场,几乎每个经销商都有好几个乡镇处于薄弱态势,几乎没有开发。对于经销商渠道不成熟地区则是企业工作的重点,企业就要从终端入手,以厂家直销为主,厂家直销人员进行开发,一旦找到合适的客户,则在该乡镇设立特约分销商,让其做配送。
在用第三把刀时,企业前期一定要做好基础工作,这样才能为后期经销商开发市场做好铺垫。在餐饮、流通做一些有影响力的事情,学会造势。企业的真正目的不是直销,而是寻找合适的代理商,一旦有合适的经销商,则需把市场交出,配合经销商做市场。
砍向经销商
对终端市场开发阶段完成后,市场就会有大的起色,企业就要把市场交给经销商,而做中高档酒则会对终端市场加大投入,对于对终端投入积极配合的经销商,企业将给予重点的扶持,在投入上给予适当倾斜,帮助他们把市场快速做起来。对于操作低档酒多年,思想落伍,不积极配合的经销商可以采取3种方式:
1.所有的投入由企业承担,让该经销商只负责物流配送,在营销政策上完全由企业控制,只给经销商留一定的利润。
2.对于极不配合的经销商,厂家可在其经销范围内设立特约分销商,实行厂家直接发货,直接操作市场,这样既可以实现对市场的控制,又弱化了经销商的地位。时机成熟时,直接把特约经销商发展成经销商,实施区域化操作。
3.分渠道运作,原有的经销商产品不变,新品全部找新的经销商,这样操作一是会增加对终端市场的投入费用,二是由于产品升级,企业要经历一段时间的产品“成长期”,不会快速上量。
砍向消费者
很多的经销商都在发牢骚:我把货铺上去了,消费者不喝,我有什么办法?事实上,消费者的“引诱”工作,也是有章可循的。
1.重视终端的生动化建设,将竞争对手逼向一侧。营销工作如同中医,讲究的是脉理。做终端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虽然在流通渠道上的堆头、餐饮上的摆台不能产生直接销售,但是对消费者的感知作用非常大,可以间接地刺激购买。
2.加大终端促销人员对产品的推介力度。啤酒消费者强调的是即兴消费,人们对品牌的感知度不是太敏感,因此终端人员的推介对消费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
3.开展消费者连环促销。
渠道升级,酒类企业一要坚定信心,其次要措施得当,三要有高度执行力的队伍。“五把刀”握在手,根据市场变化随机应变、融会贯通,营销工作自然就会游刃有余、水到渠成。
来源:《华夏酒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