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愤怒的小鸟”与“贪吃蛇”
在苹果的App Store取得成功后,Rovio又将这款产品投放到Android系统的手机上,也获得了不小的成功(被下载2000多万次)。现在,诺基亚的用户也可以在Ovi商店上下载这款游戏,但下载量没有确切的数据,显然数量并不大,这一点耐人寻味。
Rovio与诺基亚显然没有直接的竞争关系,后者的“衰”与前者的“荣”之间似乎看不到因果关联。但在一荣一衰的商业现象背后,很可能存在着一种左右着荣衰兴灭的商业逻辑。这个逻辑不仅对于理解诺基亚、Rovio、苹果有意义,而且对于理解已经和即将进入互联网移动终端市场的企业未来的成败得失都有意义。
说到“愤怒的小鸟”,我们很自然地想起了诺基亚手机上一款经典手机游戏“贪吃蛇”。一条小蛇在你的操控下不断寻找并吃掉散落在地上的食物,其身躯变得越来越大,操作的难度也随之增加。操作不当的结果,是贪吃蛇把自己已经长大的身体吃掉一大半,直到最后把自己的性命完全吃掉。
这是一个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解读的隐喻。如果公司以不断吞噬、吸纳外在资源的方式来成长,那么你的规模越大,你的生存、回旋的空间就越小,而且这种成长方式包含着自我消解和自我毁灭的逻辑。
如果把“贪吃蛇”比作一部手机,或者具体到一部手机的操作系统,我们也能看到类似的逻辑。作为一种“补偿性媒介”(新功能不断被“补偿”进来),有 “数字化瑞士军刀”之称的手机,似乎“天生”具有“贪吃”的本性手机演变的过程,就是集越来越多的功能于一身的过程。从“语音通话”开始,手机的功能不断增加。各种各样功能单一的“电子小玩意”(如计算器、电子游戏机、音乐播放器、录音机、数码相机)被手机这个“贪吃蛇”吃掉。与此相应,手机的产品内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初始功能所占的“功能份额”越来越小,到了某个时候,其产品的内涵由量变转化为质变作为唯一或基本功能的通话功能逐渐变成了“必要的附件”。
问题随之而来。当“贪吃蛇”的身躯变得越来越庞大时,其内在动力和活力之源的“引擎”操作系统的性能是否成比例地增强?如果答案是否定的,内涵已发生巨大改变的手机就可能在运行时“力不从心”“小马拉大车”的局面就会出现。此时的“贪吃蛇”就会变成一条庞大而迟缓的“笨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