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赌注精神
现在可能没有哪个年代会像如今这个时代一样面临如此多的不确定性。在这个“变”成为最大的“不变”的年代,企业无时无刻不面临创新的压力,头脑风暴由此被赋予了高期望值,很多人都希望经由一群人的脑力激荡,得到令人眼睛一亮的好点子。然而,那些有效的创新真的都来自一些灵光一现的点子吗?前风险投资家、畅销书作家彼得·西姆斯(Peter Sims)最近在新书《小赌注》( Little Bets: How Breakthrough Ideas Emerge from Small Discoveries)中指出,大多数创新并不是天外飞来的灵感,而是在反复的尝试与实践中摸索出来的成果。西姆斯将这种过程称为“小赌注”精神的体现。
什么是小赌注?西姆斯指出,小赌注就是一种探求和开发新可能性的方式。具体来说,一个小赌注就是一次发现、开发和试验一种新观念的低风险行动。与小赌注相对的是大赌注,无论是初创公司还是已有相当规模的大公司,很多都倾向于高风险高投入但可能带来高回报的大赌注。
然而,并非所有大赌注都能缔造神话。作为前风险投资者,西姆斯曾经耳闻目睹成千上万的创业故事,有些特别成功,但也有更多以惨败或黯淡收场。为了探寻那些成功创新背后发生的故事,西姆斯和其团队开展了大量实证研究,观察和访问了很多成功人士,这些人士不仅包括了亚马逊、皮克斯、宝洁、谷歌、3M、通用汽车和惠普等行业巨人公司的CEO,还有来自各色领域的精英,从军方反恐战略家、软件开发团队到著名建筑师,甚至包括了被誉为“当今美国最搞笑的人”克里斯·洛克(Chris Rock)和“这个时代最销魂的声音”约翰·勒珍德(John Legend)这类超级娱乐明星。西姆斯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无论是商业、艺术还是科学领域,成功的创新背后都有着相当雷同的模式:不是来自“伟大”点子的灵光一闪,而是来自在“小赌”中不断试错、发现和改善。
一些行业标杆型公司的经历为西姆斯的论点提供了佐证。惠普公司联合创始人比尔·休利特(Bill Hwelett)就颇具“小赌注”精神,他曾经指出,在开发新产品的时候,惠普必须在产品上做出100次小尝试,其中才有6件能够成为突破性的产品。1972年,惠普推出了第一款手持计算器HP-35,当时,科学用计算器这个市场根本还不存在,在该领域,人们使用的还是非常便宜的计算尺,而HP-35的售价却高达近400美元。惠普内部人员对这个产品也充满疑虑,于是在产品面市前请市场调研公司SRI国际做了一些调研。SRI的主要调研对象是一些计算器研究先驱,认为“他们比任何人都了解计算器”,结果这群人认为“这个东西不可能卖得出去”。然而,休利特对这一结果并不信服,他在飞机上花了几个小时与邻座就HP-35交谈,得到的回应是“这是一款令人惊奇的产品”。休利特于是建议:“为什么不做1000台卖着试试看?”结果,在推出的第一年,HP-35就卖出了10万台,正是这款产品把惠普公司带上了一个崭新的台阶。可以说没有当时的HP-35,就没有今天的惠普公司。
此外,谷歌从一开始只不过是着眼于改善图书馆搜索效率的一个项目,其革命性的商业模式是在经过一系列的试验和发现之后才水到渠成。皮克斯公司起初只是一家失败的硬件公司,动画制作只是其中一个毫不引人注目的项目小组的业务,在不厌其烦地制作了上千部小短片之后才出现了《玩具总动员》这样的标志性电影脚本。而Twitter则是Odeo这家走投无路的播客公司在听取了员工关于短信息的一个想法之后小赌一把的结果。
这些在伟大公司的成长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的小赌注,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它们都够“小”它们通常都是企业负担得起而且做得到的事,简言之,它们都是“输得起”的方式。长期研究企业家决策的维吉尼亚大学达顿商学院教授萨拉·维西(Saras vathy)也指出,经验丰富的企业家通常倾向于首先考虑可以输多少,而非可以赢多少,因为下一个可以赚大钱的点子实际上是难以预测的。硅谷创业和创投圈的急速转变也反映了这一现实。与那些总是热衷于“寻找下一个10亿美元”,对10亿美元以下的项目根本不屑一顾的传统创投不同,像Y组合(Y Combinator)这类近年来很红火的新兴创投公司,更倾向于以小额投资哲学来计算可以负担的损失,尝试帮助企业家们尽可能地以低成本、快速反应的模式来寻找有效的价值点。在这个多变的年代,小赌注克服了完美主义与过度计划的束缚,能够提供灵活与速度,有助于了解问题与机会。因此,聪明的公司不仅需要豪赌的气魄,更需要小赌的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