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服装产业集群发展战略的若干问题探讨
近年来,我国服装产业日益朝向集群化方向发展,产业集群在我国服装产业发展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各产业集群的服装总产量已占到全国服装生产总量的70%以上。我国服装产业集群主要集中在广东省、浙江省、江苏省、山东省、福建省等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如杭州的女装,宁波、温州的男装,嵊州的领带、织里的童装、晋江的运动装、中山的休闲服等等。这些服装产业集聚地产业链完善,呈现良好发展势头,已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主体,人口、企业和产业的集聚促进了区域经济迅速发展,对当地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日益增长。然而伴随着原材料价格、劳动力成本的不断攀升,人民币升值,新劳动法实施等诸多不利因素影响,我国服装产业转移已是大势所趋,安徽省作为服装产业转移的主要承接地之一,也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计划经济时代,安徽曾是全国轻工、产棉大省,拥有大小服装工厂2000多家,居全国前十名。作为省内服装设计力量最强的安徽服装设计院曾获全国二等奖银剪刀奖,安徽的“红方”、“富爵”等服装品牌曾经在国内声名显赫。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到来,安徽传统的优势逐渐消失,与沿海地区服装业迅猛发展相对应的是安徽服装业的全面“衰退”。大批的服装人才外流,本地品牌萎缩,现有的“华贝”、“宛玉”、“帅气”、“东方婉凤”等几个品牌尚处在发展初期,难以形成强势的区域影响力。目前安徽服装产业相对发达地区集中在合肥、芜湖、铜陵、安庆、滁州等地,现有的服装企业几乎清一色的加工型企业,并且整体而言,这些服装工厂具有数量少,规模小,资金匮乏,分布零散的特点。目前在中部六省之中,安徽的服装产业居于第三位,河南和湖北遥遥领先于安徽,安徽水平与湖南、江西相近,安徽没有一个全国出名的服装产业基地和服装品牌。
当然单纯从承接东部服装制造业转移的角度来看,安徽发展服装产业区位优势较为明显。从地理条件看,安徽向东紧接服装产业发达的长三角地区,交通网密集、发达,陆路、水路、航空条件都具备;从资源条件看,安徽不仅是国内棉花主产区,也是羽绒生产基地,国内著名品牌的羽绒服生产企业都来这里采购原材料,如六安地区是波司登羽绒服的羽绒供应基地。另外安徽是劳动力输出大省,低廉的劳动力也是优势之一。
从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角度看,产业集群实际上是某种产品的加工深度和产业链的延伸,在一定意义讲,是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安徽省必须依托各方资源,逐步建立起具有自身优势的产业集群,以形成特定地理范围内多个产业相互融合、众多类型机构相互联结的共生体,构成具有安徽区域特色的竞争优势。
从目前国内服装产业集群的发展历程来看,推动服装产业集群发展的三种主要驱动力量分别是:服装龙头企业、服装外贸出口以及服装专业市场。由于安徽缺乏占绝对领导地位的成熟的服装龙头企业,因此至少在相当长的一个阶段,依赖龙头企业的企业的示范和带领来发展集群难以实行。尽管目前有部分国内一线品牌如七匹狼、太平鸟、太子龙、九牧王相继在安徽建立加工制造基地,但这些企业往往只是把安徽作为低成本加工的生产基地和品牌内销的物流基地,这些企业运作相对封闭,对本地产业链的形成产生的实际作用有限。关于安徽服装产业集群发展战略的思考可以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展开。
一、服装外贸出口驱动
我国的服装外贸出口在经历了80年代万物复苏的“春天”、90年代热火朝天搞建设的“夏天”和21世纪初硕果累累的“秋天”,然而伴随着土地、燃料和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的不断攀升,人民币大幅升值,新劳动法实施、出口退税的降低、信贷紧缩等诸多不利因素影响,由于比较成本优势的逐渐丧失,使得长期以来单纯依赖低成本竞争的我国服装加工业终于迎来了“冬天”。服装产业升级已经迫在眉睫,这同样也是安徽服装制造业的软肋。由于种种原因,和沿海等发达地区相比,安徽外向型服装加工企业由于常年接到的外贸订单大多以中低端产品为主,这使得安徽本地的服装加工业普遍存在加工质量不高,技术水平相对落后的问题。此外,服装制造配套的面辅料采购也基本上依赖于从江苏、浙江、山东、上海、广东等地采购,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这些都为安徽本地服装工业产业链的升级带来较大的困难。再加之从总体布局上来看,安徽服装加工企业分布零散独立,无法形成集群成本优势。而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区域中,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且在地理上集中,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相关产业的厂商及其他相关机构等组成的群体。产业集群的核心优势恰恰在于一定空间范围内产业的高集中度,这有利于降低企业的制度成本(包括生产成本、交换成本),提高规模经济效益和范围经济效益,提高产业和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安徽到目前为止尚没有形成真正的服装产业集群
制造成本的上升、新劳动法颁布、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的降低、信贷紧缩这些不利因素并非仅仅针对沿海发达地区,中西部地区也面临同样困难。尽管安徽是劳动力输出大省,劳动力充足,但是目前安徽本省的服装产业工人的平均工资已经非常接近沿海地区,并无明显成本优势。此外,由于服装厂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的特点,使得越来越多的务工人员不愿意进入服装厂工作,即便安徽本地的服装厂也普遍出现用工紧张的局面。
单纯依靠承接东部沿海的服装加工制造的转移,仅仅以低成本战略作为主要竞争手段,并且希望以此来成为拉动整个安徽服装产业集群建设,在目前的大形势下已经显得不合时宜。
从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角度看,产业集群实际上是某种产品的加工深度和产业链的延伸,在一定意义讲,是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安徽省必须依托自身资源,通过地方政府对地方具有一定产业基础的产业进行扶植,逐步建立起具有自身优势的产业集群,而形成优势的前提是要有一个清晰的发展战略,全省需要对本省产业有一个明确的总体发展布局,各地要形成独特的发展定位,有所为有所不为,以逐渐形成特定地理范围内多个产业相互融合、众多类型机构相互联结的共生体,构成具有安徽区域特色的竞争优势,发挥了资源共享效应,形成“区位品牌”。目前 “安徽服装第一镇” 孙村镇已有服装企业及配套企业上百家,初步形成外向型服装加工生产基地,可考虑进一步强化竞争优势,不断提升加工质量和产品档次,提高产品附加值;六安,滁洲、安庆等地可考虑充分利用羽绒、线绸,棉纱等原材料优势,形成羽绒、线绸、棉织生产加工基地;皖北地区借助原材料和劳动力优势,推动皖北服装基地和服装产业工人输出基地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