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酒世界网

樊纲:品牌是在市场中拼杀出来的

2009-01-22 09:51 营销资料
中国进入WTO以后,众企业纷纷吹响进军世界名牌的号角。市场竞争主要集中在资本、成本、营销和品牌上的竞争,品牌成了许多企业家考虑的第一要务。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国际知名品牌却瞄准了中国本土市场,把这个极具潜力的市场作为全球营销战略中心。形成了国内品牌要冲
 中国进入WTO以后,众企业纷纷吹响进军世界名牌的号角。市场竞争主要集中在资本、成本、营销和品牌上的竞争,品牌成了许多企业家考虑的第一要务。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国际知名品牌却瞄准了中国本土市场,把这个极具潜力的市场作为全球营销战略中心。形成了国内品牌要冲出去,国外品牌要杀进来的反差局面。中国品牌是否应该加快国际化进程?本土品牌如何面对国际品牌的全球化竞争?政府部在推进名牌战略中应发挥什么作用?带着这些问题,《中国品牌》常务执行社长杨菊英女士专访了中国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著名经济学家樊纲先生。

  平和心态待品牌稳步慎防“洋跃进”

  杨菊英(以下简称“杨”):中国加入WTO以后,越来越多的企业把品牌建设作为一个重要的经营战略,品牌建设也成为近几年的热点话题。您认为中国企业如何创品牌,政府应为企业创品牌搭建一个什么样的平台?樊纲(以下简称“樊”):对于这个问题,我先谈一些个人看法。现在一提到品牌,就说国外有多少世界品牌、中国没有世界名牌、中国品牌很弱等等,就我个人而言,我不希望中国的许多企业只满足于做一些简单加工、生产,希望我们的企业能在做大后,也考虑品牌建设。但品牌建设绝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

  就目前国内现状来看,中国是一个经济后来者,是一个发展中国家。GDP最高的广东人均才4000美元,而瑞士已达40000美元,发达国家是经过几百年才发展起来的,而中国的改革开放才刚刚二十年,与发达国家间的差距还很大。所以要以一种平和、现实的心态来看待品牌国际化,否则又是“洋跃进”。

  中国有许多企业都才刚起步,还很弱小,需要踏踏实实地发展壮大,而不是一味地不计成本地为了品牌而品牌。品牌要靠市场来造就,是在市场中拼出来、杀出来的,是在经过浴血拼杀后,淘汰了99%后剩下的1%。

  政府推进品牌建设诚然有其裨益,而作为经济学者,我比较习惯“冷思考”,望能防患于未然。品牌是企业的品牌,政府参与品牌建设,民营企业还好些,会考虑本企业的赢利和发展问题,而国有企业,如果政府单向地催促加速品牌建设,某些企业的发展有可能会受到很大的制约。作为企业,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赢利和发展才是第一位。企业可以在某一段时间不赢利,但从长远来看,仍要以赢利为根本,这是经济学最基本的道理和规律。所以,我建议大家在考虑创品牌的时候,一定要想到成本支出,想到经济规律。

  2002年,有个世界知名的营销大师到中国来,讲一个名牌,搞制造的挣17块钱,搞品牌的挣50块钱,最后在美国曼哈顿第五大街做营销的才挣33块钱。看起来似乎是搞制造的挣得少,但他有没有算过,那个做品牌的要花多少广告费、制作费、品牌维护费;做营销的在曼哈顿租个店面要花多少钱、雇个店员要花多少钱等等。如果按成本核算,也许三者所挣的利润都相当。就国内企业来说,如果没有较强的成本负荷能力和承载能力而硬去做品牌,有可能会亏得一塌糊涂。

  所以,在企业都还相对弱小时,一定不能盲目做品牌,要认真研究自己的优势、劣势。说实在话,国内企业在面对巨型跨国公司时能生存下来,能赢利,并撕杀出一定的市场占有量,已是非常了不起了。当前似乎有一种看不起加工制造的观点,其实加工制造也有自己的市场空间,中国已成为加工制造的世界工厂,至少还有17元可以赚,创品牌条件尚未成熟的企业首先就要抓好这17元。如果从加工制造起步,通过观察、模仿、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品牌成熟一个上一个,中国可能会后来居上。发达国家用了200年才形成一批世界知名品牌,我们可能只用100年;他们用100年,我们就有可能只用50年。

  名牌不是靠不计成本地广告投入瞬间砸出来的。中国这几年昙花一现的产品还少吗?最著名的就是秦池酒,它就是因为争夺中央电视台的标王而导致企业负荷太重、最终被市场淘汰的典型。因此一定要用现实的眼光来看品牌。品牌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是靠产品质量、靠把控效益和成本的比率关系、靠长期的广告投入、靠企业信誉的长期维护来共同形成的。

  品牌的形成,是一个持之以恒、长期投入的过程,包括研发的投入、管理的投入等。

  攘外必先安内立足本土创品牌

  杨:中国加入WTO以后,许多企业纷纷提出向国际名牌进军的口号,对于中国品牌国际化问题,您怎么看?

  樊:创建品牌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市场的问题。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在面对强大的跨国企业时,一定要考虑自身的优势在哪里,例如比较优势、后发优势,以及至关重要的本土市场优势。中国已经加入WTO,本土市场已融入了全球一体化的国际市场。在本土市场上,国内企业对法律制度、市场环境、文化历史、人文背景、消费习惯、消费口味等都比较了解,可以轻车熟路地去发挥优势,培育和发展品牌。

  在当前全球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中国市场是全球企业最看好的、增长潜力最大的市场之一。许多跨国公司希望能在中国市场上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而一些国内企业在具有本土优势的国内市场都没有做好的情况下,就想盲目进军国际市场。在对法律制度、市场环境、资源成本、消费习惯等都不了解的情况下,就急着冲出国门到国外市场去竞争,用自己所短攻国外之长。试想,这些企业连具有优势的本土市场都打不开,凭什么去开拓国外市场?所以,越是在加入世贸组织后,越是在全球化进程中,国内的企业越是要首攻国内市场,满足国内需求,这样才能把品牌做大。像一些跨出国门的知名品牌,如海尔等,都是在国内先抢占了很大的市场份额之后,再逐步在国际市场上打开天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