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支招生鲜电商“标准化”
在国外农业产业化发达的地区,由于每一颗水果的品质、大小、规格都经过分类筛选,同一级别的水果各项指标均相同,即所谓的“标准化”,因此售卖通常以“个”为单位进行。
相比之下,由于标准缺乏、成本高以及种植技术等诸多方面的原因,国内的水果品质通常都是参差不齐,唯一可采用的就是论斤出售。以生鲜水果为例,最常见的非标准化表现为:大小、重量、色泽等外观不一样,外观损伤,包括挤压伤、划伤、鸟啄等物理伤害,以及发霉、冻伤、腐烂等伤害,还包括包装和保鲜剂等造成的异味等化学伤害;口味不稳定,一箱水果里,有的酸、有的甜;成熟度不同,一箱水果有的不熟,而有的过熟。比如猕猴桃,有的软、有的硬;最常见的,都不熟,需要放熟了才能吃;以及过熟都不能吃了。在日本的超市里,苹果都一样大一样甜。之所以一样甜,是因为农户使用了近红外等无损检测仪器,这个小仪器只要往苹果上面一贴,按下按钮,就能测定出可溶性固形物有多少。
据了解,在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农业是以高度的标准化为基础生产的。农产品从新品种选育的区域试验和特性试验,到播种、收获、加工整理、包装上市都有一套严格的标准。农民种西瓜,用什么品种、何时下种、何时施肥、施多少肥、何时采摘,都有严格的规定。上市出售的黄瓜,它的长短、粗细及弯曲程度都必须符合标准。
日本人买东西都是以棵或只计算,这正体现了日本的标准化工作做得好。在日本,所有农产品进入市场前都要按一定标准进行严格的筛选和分级。鱼虾是以“条”为计量单位;梨、苹果多以“只”为计量单位;大白菜、包菜以一棵或半棵标价。在市场上见不到以重量单位计价销售蔬菜水果,等级外的农产品是不允许进入市场销售的,而是作为加工原料。
在市场上经常见到的美国、新西兰苹果均为小包装,两个苹果售价20元,即使除去包装费,每个也卖8元。而优质的国产苹果新鲜度、口感都比进口的好,价格却不及进口水果的1/10.其中的奥秘除消费者崇洋的心理外,最主要的还是因为这些进口水果是按照标准优选、打蜡、抛光,因而身价倍增。
同样的种葱,日本农民从品种选育到不同生长期都有一套严格规范的工艺,使得每棵小葱长短、粗细如同“克隆”产品一般;同样是栽种葡萄,日本一平方米面积只允许结4串葡萄,每串400克,每颗葡萄重12克;同样产黄瓜,他们要求瓜直及长度一样、颜色基本相同。
生鲜产品标准化的实现需要一个过程。在目前情况下,专家建议从标准化种植、实现农产品“可溯源”、做“个性化”、物流标准化、包装标准化五方面着手,努力推动“标准化”的发展。
标准化种植就是按一定的科学标准进行种植。通过标准化种植,让作物达到高产量增收、高质量增值,最终实现产值的极大提升。标准化种植有着严格而复杂的要求。
农产品“可溯源”就是给蔬菜上“户口”。应用农产品动态质量追溯系统,将农产品生产的各种信息存入一个条形码中,然后将条形码贴在外包装上,消费者可以通过电脑、电话、网络等多种形式查找到该包装袋内农产品的生产者、检验者及用药、施肥、采摘日期等内容,甚至可以查到该批农产品的种子、育苗情况。同时,为农产品建田间档案,田间档案的作用是记录和监督,确保从“菜园子”到“菜篮子”的产品都符合标准并有据可查。
做“个性化”,就是要求卖家把产品的独有的特点作为卖点,如,山地苹果,虽然很甜,但是缺水,个小,按标准化就没有办法执行,这就需要卖家向消费者进行说明。其实,大个的水果不一定品质好。农产品很特殊,每个人的口感和对产品的心理预期都是不一样的。你可能因为苹果很甜,而给卖家一个好评,也可能因为苹果太甜了,而给卖家一个差评。在这种情况下不强求标准化,用创意提升每个果品、每棵蔬菜的价值更有意义。
物流标准化、包装标准化。这一点也是比较好做到的,比如,苹果就适合在产地直接单品包装,这样可以避免在运输过程中造成损伤,有的产品则适合物流到集散地再包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