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酒世界网

锄高粱的学问 08-01

天津日报 2012-08-01 11:08 粮食
锄高粱的学问 08-01 当今田野里种高粱的已不是很多,但锄高粱的学问,还是可以借用的。我们看到眼前、身边

锄高粱的学问  08-01

当今田野里种高粱的已不是很多,但锄高粱的学问,还是可以借用的。我们看到眼前、身边,许多当父母的对儿女的娇惯,再联系到对青年干部,对年轻人才的培养,有那么多的不放心,有那么多的不放手,我就觉得,很值得了解一下当年农老民是怎样锄高粱的。

锄高粱一般是三遍。第一遍叫剜苗,第二遍叫培土,第三遍叫横锄。剜苗是在高粱苗约两三寸高的时候,需要蹲着往前挪动着锄,按照大体相间的距离,从近乎一堆小苗中选出一棵保留,其余的剜掉,并将选定的小苗根部露出一些来,这叫做“晒根”。高粱苗这时有点像站立不住的样子,在风中微微摇动,但没关系,它很快会站坚定的。小苗经过晒根,长得特别健壮。那剜过的土,也叫动土或松土,就是不管有草无草,都把土松松、动动,就不会有草生出来与苗争长。第二遍,是站着一垅垅往前锄,朝垅背上一行行拉锄,那土随之被翻到正生长着的高粱苗的根部。这一遍,也全部松动了土,不会有草生长。第三遍,是高粱约与人差不多高或略高点时,横锄,不顺垅,不顺行,这方法很有些别扭。但是,经过了这一次锄,所有的土全平了,锄头贴着高粱的周边擦来蹭去,锄去了可能有的紧贴着高粱生出的草。经过这样不同的三遍,土地得到了一再地松动,不使草有任何机会生出来,还使土壤增加养分,就是常说的“锄头底下有水又有火”。三次锄,给高粱的生长创造了条件和环境,有利于尽快地成长。

想想今天,有没有老农民对待高粱苗的精神?能够让我们的娃娃早些“晒根”?对青年干部、年轻人才,能够早早放心,放手地让他们去干、去闯吗?老者对幼者的爱护,是扶一把,送一程,可是别扶得太久,送得太远。二十多岁、三十多岁,总还觉得嫩呀、弱呀。当年肖华18岁当团政委,今天想那还是毛伢子;粟裕指挥孟良崮战役,消灭了国民党军“五大主力”之首的74师,扭转了华东战局,是已经过了百战百胜又一胜的老将军了,“老将军”多老?39岁;四野参谋长刘亚楼,指挥平津战役中决定性的一役时,比粟裕还年轻,38岁。是因为担子朝身上一压,就有那样的大气魄、大智慧?不是,天下没有一下子就冒出来的本事,没经过千锤百炼是胜任不了的,那是历史给予的锤炼,是那个特定年代赋予的重责。

我的一个孙子参军后,几乎每周都要呼唤“老爸”去看望一趟。他不知“老爸”14周岁参军时,因为是当的特种兵,一下子上了大东北长白山,又一翅子拐向了西北大戈壁。当时,“老爸”的老爸38岁,是被打倒的“老家伙”,中间一阵子老天睁眼,刚爬起来,有幸双送子,双喜临门,将两个儿子送入了革命大熔炉。14岁的这个,因为当特种兵,给他虚了两岁。不知忧愁的小少年,上了车直招手“爸爸再见”,还不懂父子分手的惜惜之情,不知后来当了“老爸”,对儿子说过自己的事情没有。我只见数年后,上了军事学院的孙子,长大了,成熟了,像老兵了,而且当上了早年有人熬多少年才熬上的连级干部。老伴儿的四妹来电话说:“你外甥小红旗,在部队上太苦了,背着行李扛着枪,拉练撵不上人家,爬墙爬不过人家……”老伴儿说:“你去帮他扛去,你去替他爬去!”

两年后,不是也行了吗?没用帮扛枪,没用替爬墙,没用“陪读”。看来能不“陪”就不“陪”,能早些让他们顶天立地就早些让他们顶天立地。“小红旗”只要飘舞起来,也就呼啦啦地行进了。

作者:苗得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