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价上涨老百姓“被低碳”
物价上涨老百姓“被低碳”-食品产业网
“食品价格上涨,受冲击更多的是低收入群体,对于 3.6%的涨幅应关注。”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说,1至9月份食品价格上涨了8.0%,其中粮食上涨12%,蔬菜上涨20%。
据了解,北京目前除统计全市CPI综合指数外,还进行了以收入高低划分的分层统计。其中,低收入人群的CPI指数也将公布。
自己算不算低收入家庭?老崔不太确定。他能确定的是,蔬菜水果涨得很凶:“吃饭是大头,买粮、买肉、买水果蔬菜,哪个不涨?”
作为全国样本中“被平均”的一族,生活中的“被低碳”一族,低收入群体对CPI真实感受到底是什么样呢?
CPI上涨吃碗面也要多花钱
“现在在外头吃碗面条太贵,片儿川也涨价了。忠儿面馆涨了2块,要7块了。”中午网友LILY刚从面馆出来,就忙着在微博上发布。
前几天网友“蒋闷神”报料:在一家连锁快餐店点了碗牛肉面,拿到一个标着9的单子,本以为是9元一碗,没想到那是排队号子,牛肉面实价18元。他说:“算下来,比台湾的一碗牛肉面还贵。”
也难怪,每个月的CPI止不住地往上涨,汇集了面条、鸡蛋、调料、肉、菜等原料的杭州面条——— 片儿川无疑成了这拨涨价潮的综合体。
杭州的特色面——— 片儿川,价格一直比较亲民,眼下,它的行情也水涨船高了。在国庆黄金周前,知味观就作出调价:最便宜的片儿川由原来的8.5元调到10元。从这个月起,奎元馆家喻户晓的招牌面片儿川和虾爆鳝面价格也作了小幅上调,片儿川从9元变成了10元,虾爆鳝面则由原来的30元变成了35元。
除了价格上涨,很多消费者对面碗的印象越来越深刻。“一端上来,这么大的碗,吓一跳。”马小姐前两天在一家饭店点了一份海鲜面,直径就像小脸盆。“吃了才知道,中看不中吃,看着满,却吃不饱。”马小姐说,其实大多成分是汤,一些女生有时都吃不饱,何况男生。
在杭州各大面馆里,这样的“海碗”越来越常见。“把面碗做大,一个作用是视觉上好看,另一个是可以多放汤,把总份量做足。”一位业内人士表示。
对于面条价格上涨,记者采访的各面馆老板都众口一词:都是成本上涨惹的祸。
有老板给记者详细计算了成本:目前每斤面条的价格上涨了0.5元。为了面汤不浑,口感好,每10斤面条还需半斤左右鸡蛋加进面里。作为调料的大蒜、生姜等的价格最近也一直处于上涨态势,五香、八角、花椒之类的“大料”也从以前的十两三元/斤上涨到了现在的30多元/斤,涨幅翻番。“如果只有少数几样成本上涨都还不要紧,但是面条、鸡蛋、调料、肉、菜这些原料的价格都在涨,处于终端的我们也不得不提价了。”杭州一家弄堂面馆老板表示。“消费者对价格的感受是因人而异的,收入和物价比是否合理,要有个前提,那就是必须在温和缓慢上涨的基础上。”杭州市统计局相关人士表示。
收入增幅跑不过CPI
在细长的胡同拐了好几道弯,记者寻到了位于西城区的老崔家。
两间小房,一个小客厅,53岁的老崔在这里已经生活了半辈子。现在,他的身份是受聘社区的协管员。
1994年,老崔从纺织系统下岗,爱人在一小单位上班,时忙时休。“所有的钱,包括医疗补助加一起360元。孩子上学,不够吃。”老崔说。
老崔和爱人一商量,在东墙打了一个洞,夫妻俩开起了小卖部。“文化用品、小食品什么的,主要是针对学生。”老崔家胡同20米外拐弯就是一所中学。买卖开始红火了一段时间,家庭月收入能够达到2000元——— 这在1994年当时算是高收入了。
现在看,老崔那时是远远跑在了CPI的前面。
不过没多长时间,老崔两口子有了“竞争对手”。胡同里有街坊也有样学样地开了小卖部。最关键的是,这家小卖部就对着中学大门,老崔的生意顿时萎靡下来。1996年,随着大批工人下岗,孩子们手头零钱吃紧,买东西的也少了。
2002年,老崔在街面上租了一个摊位,干起了刻字复印的活。“收入极不稳定,刚开业的时候一个月能挣两三千,不好的时候一个月刨去租金交税才落下400元钱。”
现如今,老崔在社区当上了协管,爱人加入了一个公益组织。“我一个月800元,原单位的工资还照发,现在涨到了960元,这样一个月收入有1760元。”老崔说,加上爱人的工资900元,两口子每月有2660元的进账。
16年,CPI涨了2倍多,而老崔家的收入却只涨了660元,好像停滞住了。
靠拆迁致富不现实
说起CPI中的居住指数,老崔今年对此“贡献巨大”。
2010年,老崔的“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指数”和“居住指数”大幅攀升——— 家里刚刚把原先的旧家具淘汰了,还把原先的水泥地铺上了地砖。为此更新的家具、地砖等花了3万元。“都是我原来刚结婚时的家具,三四十年了。孩子都毕业了,家里来人也看着不好。”
说到居住,话题就转到了拆迁致富。按理老崔应该盼着拆迁才对,可他却明确表示反对:“我不希望拆迁。我这是私房,零费用。平日就是吃饭、水电、通讯。”老崔说,买了楼房,搬到五环外郊区,麻烦就来了。“又得交物业费,还要增加交通工具,不知道要平添多少开销。在我这小院里,没人催你交物业费。”老崔早有一本账在心里。
他给记者往细里算了算,全家房本上统共就27平方米的面积,就算是按照一平方米5万元钱拆,也不过才135万。“还不够城边上买一套房子呢!”
所以,老崔更不期望房价涨。他说,自己现在正申请两限房,“7000多元一平方米,地方大概是在亦庄,到时反正给哪儿就去哪儿。”
首付怎么办?“首付的钱先借着呗,有机会先抓住,等你钱攒足了房价不得两万一平了?”老崔说完,瞧着记者。
早市关门前捡便宜菜
据最新统计,1至9月我国食品价格上涨8.0%,目前食品和居住对物价上涨的推动效应超过90%。9月,食品指数上涨8%。而10月份的CPI涨幅将比9月份更高。这一点,老崔真切地感受到了。“吃饭是大头,买粮、买肉、买水果蔬菜,哪个不涨?”一提起CPI,老崔拿出报纸说,“还是吃的最贵!”
让老崔挂心的是,两个月前儿子刚刚大学毕业,现在还在找工作。“刚找了一个还被中介糊弄了,还有俩月就转正了,公司就说‘明天别来了’。”这样,原本儿子独立挣钱的指望又得拖一拖了,而家庭消费仍然是一家三口。
三口人一天三顿全都在家里做饭吃,最贵的花销理所当然就是吃饭了。老崔说,他一般都选择中午12点早市关门前去买菜,“那时候最便宜。”
在老崔的印象中,三五年前,很多菜都在一斤一元钱以下。“什么都贵,原来胡萝卜才几角钱,你像西红柿,这两天涨得最快。蔬菜现在低于一元的都没了。还有豆类,只要跟健康沾边的都涨得快。”老崔抱怨说,北京基本不种菜,都指着外地运,一赶上天灾什么的菜就更贵了。
尽管菜贵,老崔看来,这些钱又是必花的。“争取不生病,害怕生病。”对老崔来说,现在还没有面临看病的问题。所以,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的指数对他来说暂时可以不关心。“多吃蔬菜水果,就等于吃药了。把吃药的钱用来买水果蔬菜。我们就是这么个理念。”老崔说。
生活方式“被低碳”
老崔的生活方式也许是最“低碳”的。
首先,交通指数也许是和老崔最没有关系的话题。“走路。近,就3分钟。去路远些的地儿就骑自行车。”老崔说,上班的地方就在社区。
在所有日常费用当中,水电费、通话费算是比较稳定的。
老崔说,一个月水费也就是15元左右,电费也就几十元。“这小四合院算是最节水的了。就两户人家,洗菜、洗衣服的水,都用来冲下水道,我是洗完菜的水再洗手,这也不是吝啬,是节能。”
这两天天气一冷,老崔的平房也开始降温。因为平房区实行了电采暖,两口子每年总是要等到采暖季时用低谷电,平时“忍忍算了”。
至于通话费,他和爱人平时电话基本只接不打,有事发短信,算上儿子的开销,仨人平均每月100元。
另外,为确保健康,老崔两口子每天吃完晚饭走一小时,从宣武门到西单,绕长安街一圈。“她走她的,我走我的。我走得快。”老崔笑说,他和爱人路线不一样,时间也不太一样,但目的都一样:少生病、不生病。
涨息后存定期亏1.1%
最后,老崔把自己的家庭消费简单合计了一下,大概每月平均消费2400元左右,其中食品类消费约在1400元,其他消费在1000元左右,平均每月结余只有一两百元。
老崔说,除了日常花销,家中前些年攒的所有钱都存了银行。他向记者交了底儿:除了留有少部分的活期,其他都存了1年的定期。“没敢存太长,就怕临时有事取不出来。”
因为加息,老崔的存款利息也上涨了0.25%。但是算完账后老崔有点儿高兴不起来了。因为按照9月份3.6%的CPI,2.5%的利息,老崔实际上又被拿走了1.1%的钱。特别是食品指数上涨了8%,老崔感觉更存不住钱了。菜价粮价一涨,日子觉得越来越紧巴。
记者为他算了一个数字:过去30年CPI指数的平均值为5.51%,从1994年到今天,老崔的家庭收入从2000元增长应该达到4717元,才算与CPI持平。
自己算不算统计意义上的低收入层?老崔并不是很清楚,但他现在很清楚的是,自己的收入远远没能跑过CPI的平均上涨速度。
据了解,北京目前除统计全市CPI综合指数外,还进行了以收入高低划分的分层统计。其中,低收入人群的CPI指数也将公布。
自己算不算低收入家庭?老崔不太确定。他能确定的是,蔬菜水果涨得很凶:“吃饭是大头,买粮、买肉、买水果蔬菜,哪个不涨?”
作为全国样本中“被平均”的一族,生活中的“被低碳”一族,低收入群体对CPI真实感受到底是什么样呢?
CPI上涨吃碗面也要多花钱
“现在在外头吃碗面条太贵,片儿川也涨价了。忠儿面馆涨了2块,要7块了。”中午网友LILY刚从面馆出来,就忙着在微博上发布。
前几天网友“蒋闷神”报料:在一家连锁快餐店点了碗牛肉面,拿到一个标着9的单子,本以为是9元一碗,没想到那是排队号子,牛肉面实价18元。他说:“算下来,比台湾的一碗牛肉面还贵。”
也难怪,每个月的CPI止不住地往上涨,汇集了面条、鸡蛋、调料、肉、菜等原料的杭州面条——— 片儿川无疑成了这拨涨价潮的综合体。
杭州的特色面——— 片儿川,价格一直比较亲民,眼下,它的行情也水涨船高了。在国庆黄金周前,知味观就作出调价:最便宜的片儿川由原来的8.5元调到10元。从这个月起,奎元馆家喻户晓的招牌面片儿川和虾爆鳝面价格也作了小幅上调,片儿川从9元变成了10元,虾爆鳝面则由原来的30元变成了35元。
除了价格上涨,很多消费者对面碗的印象越来越深刻。“一端上来,这么大的碗,吓一跳。”马小姐前两天在一家饭店点了一份海鲜面,直径就像小脸盆。“吃了才知道,中看不中吃,看着满,却吃不饱。”马小姐说,其实大多成分是汤,一些女生有时都吃不饱,何况男生。
在杭州各大面馆里,这样的“海碗”越来越常见。“把面碗做大,一个作用是视觉上好看,另一个是可以多放汤,把总份量做足。”一位业内人士表示。
对于面条价格上涨,记者采访的各面馆老板都众口一词:都是成本上涨惹的祸。
有老板给记者详细计算了成本:目前每斤面条的价格上涨了0.5元。为了面汤不浑,口感好,每10斤面条还需半斤左右鸡蛋加进面里。作为调料的大蒜、生姜等的价格最近也一直处于上涨态势,五香、八角、花椒之类的“大料”也从以前的十两三元/斤上涨到了现在的30多元/斤,涨幅翻番。“如果只有少数几样成本上涨都还不要紧,但是面条、鸡蛋、调料、肉、菜这些原料的价格都在涨,处于终端的我们也不得不提价了。”杭州一家弄堂面馆老板表示。“消费者对价格的感受是因人而异的,收入和物价比是否合理,要有个前提,那就是必须在温和缓慢上涨的基础上。”杭州市统计局相关人士表示。
收入增幅跑不过CPI
在细长的胡同拐了好几道弯,记者寻到了位于西城区的老崔家。
两间小房,一个小客厅,53岁的老崔在这里已经生活了半辈子。现在,他的身份是受聘社区的协管员。
1994年,老崔从纺织系统下岗,爱人在一小单位上班,时忙时休。“所有的钱,包括医疗补助加一起360元。孩子上学,不够吃。”老崔说。
老崔和爱人一商量,在东墙打了一个洞,夫妻俩开起了小卖部。“文化用品、小食品什么的,主要是针对学生。”老崔家胡同20米外拐弯就是一所中学。买卖开始红火了一段时间,家庭月收入能够达到2000元——— 这在1994年当时算是高收入了。
现在看,老崔那时是远远跑在了CPI的前面。
不过没多长时间,老崔两口子有了“竞争对手”。胡同里有街坊也有样学样地开了小卖部。最关键的是,这家小卖部就对着中学大门,老崔的生意顿时萎靡下来。1996年,随着大批工人下岗,孩子们手头零钱吃紧,买东西的也少了。
2002年,老崔在街面上租了一个摊位,干起了刻字复印的活。“收入极不稳定,刚开业的时候一个月能挣两三千,不好的时候一个月刨去租金交税才落下400元钱。”
现如今,老崔在社区当上了协管,爱人加入了一个公益组织。“我一个月800元,原单位的工资还照发,现在涨到了960元,这样一个月收入有1760元。”老崔说,加上爱人的工资900元,两口子每月有2660元的进账。
16年,CPI涨了2倍多,而老崔家的收入却只涨了660元,好像停滞住了。
靠拆迁致富不现实
说起CPI中的居住指数,老崔今年对此“贡献巨大”。
2010年,老崔的“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指数”和“居住指数”大幅攀升——— 家里刚刚把原先的旧家具淘汰了,还把原先的水泥地铺上了地砖。为此更新的家具、地砖等花了3万元。“都是我原来刚结婚时的家具,三四十年了。孩子都毕业了,家里来人也看着不好。”
说到居住,话题就转到了拆迁致富。按理老崔应该盼着拆迁才对,可他却明确表示反对:“我不希望拆迁。我这是私房,零费用。平日就是吃饭、水电、通讯。”老崔说,买了楼房,搬到五环外郊区,麻烦就来了。“又得交物业费,还要增加交通工具,不知道要平添多少开销。在我这小院里,没人催你交物业费。”老崔早有一本账在心里。
他给记者往细里算了算,全家房本上统共就27平方米的面积,就算是按照一平方米5万元钱拆,也不过才135万。“还不够城边上买一套房子呢!”
所以,老崔更不期望房价涨。他说,自己现在正申请两限房,“7000多元一平方米,地方大概是在亦庄,到时反正给哪儿就去哪儿。”
首付怎么办?“首付的钱先借着呗,有机会先抓住,等你钱攒足了房价不得两万一平了?”老崔说完,瞧着记者。
早市关门前捡便宜菜
据最新统计,1至9月我国食品价格上涨8.0%,目前食品和居住对物价上涨的推动效应超过90%。9月,食品指数上涨8%。而10月份的CPI涨幅将比9月份更高。这一点,老崔真切地感受到了。“吃饭是大头,买粮、买肉、买水果蔬菜,哪个不涨?”一提起CPI,老崔拿出报纸说,“还是吃的最贵!”
让老崔挂心的是,两个月前儿子刚刚大学毕业,现在还在找工作。“刚找了一个还被中介糊弄了,还有俩月就转正了,公司就说‘明天别来了’。”这样,原本儿子独立挣钱的指望又得拖一拖了,而家庭消费仍然是一家三口。
三口人一天三顿全都在家里做饭吃,最贵的花销理所当然就是吃饭了。老崔说,他一般都选择中午12点早市关门前去买菜,“那时候最便宜。”
在老崔的印象中,三五年前,很多菜都在一斤一元钱以下。“什么都贵,原来胡萝卜才几角钱,你像西红柿,这两天涨得最快。蔬菜现在低于一元的都没了。还有豆类,只要跟健康沾边的都涨得快。”老崔抱怨说,北京基本不种菜,都指着外地运,一赶上天灾什么的菜就更贵了。
尽管菜贵,老崔看来,这些钱又是必花的。“争取不生病,害怕生病。”对老崔来说,现在还没有面临看病的问题。所以,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的指数对他来说暂时可以不关心。“多吃蔬菜水果,就等于吃药了。把吃药的钱用来买水果蔬菜。我们就是这么个理念。”老崔说。
生活方式“被低碳”
老崔的生活方式也许是最“低碳”的。
首先,交通指数也许是和老崔最没有关系的话题。“走路。近,就3分钟。去路远些的地儿就骑自行车。”老崔说,上班的地方就在社区。
在所有日常费用当中,水电费、通话费算是比较稳定的。
老崔说,一个月水费也就是15元左右,电费也就几十元。“这小四合院算是最节水的了。就两户人家,洗菜、洗衣服的水,都用来冲下水道,我是洗完菜的水再洗手,这也不是吝啬,是节能。”
这两天天气一冷,老崔的平房也开始降温。因为平房区实行了电采暖,两口子每年总是要等到采暖季时用低谷电,平时“忍忍算了”。
至于通话费,他和爱人平时电话基本只接不打,有事发短信,算上儿子的开销,仨人平均每月100元。
另外,为确保健康,老崔两口子每天吃完晚饭走一小时,从宣武门到西单,绕长安街一圈。“她走她的,我走我的。我走得快。”老崔笑说,他和爱人路线不一样,时间也不太一样,但目的都一样:少生病、不生病。
涨息后存定期亏1.1%
最后,老崔把自己的家庭消费简单合计了一下,大概每月平均消费2400元左右,其中食品类消费约在1400元,其他消费在1000元左右,平均每月结余只有一两百元。
老崔说,除了日常花销,家中前些年攒的所有钱都存了银行。他向记者交了底儿:除了留有少部分的活期,其他都存了1年的定期。“没敢存太长,就怕临时有事取不出来。”
因为加息,老崔的存款利息也上涨了0.25%。但是算完账后老崔有点儿高兴不起来了。因为按照9月份3.6%的CPI,2.5%的利息,老崔实际上又被拿走了1.1%的钱。特别是食品指数上涨了8%,老崔感觉更存不住钱了。菜价粮价一涨,日子觉得越来越紧巴。
记者为他算了一个数字:过去30年CPI指数的平均值为5.51%,从1994年到今天,老崔的家庭收入从2000元增长应该达到4717元,才算与CPI持平。
自己算不算统计意义上的低收入层?老崔并不是很清楚,但他现在很清楚的是,自己的收入远远没能跑过CPI的平均上涨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