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糖产业市场化不可避免
食糖产业市场化不可避免,2014/2015年度恰逢减产周期,长跌局势或转变,筑底回升在即,不过低成本和高库存环境下,食糖价格回升的幅度不会太大。由于国储糖库存急速增长,国储糖胀库的消息一度流行。好的初衷并没有带来理想的效果,连续3个年度的收储政策并未令食糖价格止跌。巨额的财政支出、日复一日的仓储费用、沉重的成本负担,令相关部门和产业上的各个环节都“很受伤”。
2011/2012年度中国启动食糖收储政策,年均计划收储300万吨,收储价格远远高于市场价格,更高于市场对未来价格的预期。国内交储积极,除了国产白糖上交国储,更有沿海地区食糖加工厂从巴西、泰国进口原糖精炼后卖给国储,赚取可观利润。当时国内外食糖价差巨大,配额内近2000元/吨,即便配额外也有超过1000元/吨的利润。
中国食糖政策到了变革的时候。效仿棉花、大豆等品种的改革,食糖市场也从单纯的收储转变为直补,最终交还市场。食糖直补政策还未最终落地,不过参考其他品种的设计经验,按照种植面积和最终产量的综合标准应该是可取之策。后期逐步再将甘蔗收购指导价放开,政府政策专注于保护农民最低收益,将束缚企业的手脚放开,让市场化重新主导整个食糖上游环节。
另外,针对进口食糖对国内市场的冲击,2014年10月23日,商务部、海关总署联合发布公告,将食糖纳入自动进口许可管理货物目录,并将配额外食糖进口纳入自动进口许可管理,自2014年11月1日起执行。这一政策或使得食糖进口量大幅下降,预计2014/2015榨季中国食糖进口量将下降到200万吨,相较此前的300万吨,甚至400万吨,有有明显回落。
中国加入WTO之后,市场逐步放开,食糖产业的市场化也不可避免。实际上,食糖下游销售环节的市场化程度在上个世纪已达到很高的水平。市场化的核心在于定价,而价格是经过充分的竞争形成,低成本高质量才有优势,这也是近些年来巴西原糖走俏的关键。
另外,东南亚自由贸易区的零关税政策也正成为发展趋势,泰国食糖的流入量加速增长。中国食糖市场面临新的形势,新的变革下也同样孕育着新机会,借助国内的土地流转制度,广西甘蔗主产区的大规模种植势必成为趋势,机械化作业取代人工,一方面可以降低成本,另一方面可以提高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