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食糖产业如何转型升级
尽管国家把支持蔗糖业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并且启动优质高产高糖糖料蔗基地项目来推动广西糖业转型升级,然而在这些利好的背后,广西的食糖产业没那么“甜”。
尽管经国务院批复,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部日前联合印发了《糖料蔗主产区生产发展规划(2015-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把支持蔗糖业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同时,约占中国六成糖料蔗生产的广西壮族自治区,近期又启动了80万亩广西优质高产高糖糖料蔗基地(以下简称“双高”基地),计划到2020年要建成500万亩以上“双高”基地,以此来推动广西糖业转型升级。但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在这些利好消息背后,中国食糖产业目前仍面临覆辙风险。
产业之殇,食糖再入转折关头
“十二五”以来,我国糖业发展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我国糖业进入倒逼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国外,产量持续增长,巴西、古巴、泰国等蔗糖出口大国凭借规模化、机械化和成本优势,将食糖大量出口我国。国内,一方面,甘蔗生产成本日益提高,企业效益持续下滑,竞争力严重下降;另一方面,进口糖商、非法走私商人利用国内外价差,进口谋利,无一不对中国糖业构成严峻挑战。面对新的形势、新的挑战,中国糖业“好三年、坏三年”的局面不复存在,已面临生死存亡、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
以广西为例,南宁糖价从2011年的最高7800元/吨持续下滑到2014年的最低3850元/吨,价格跌幅超过50%,跌出成本线,制糖企业大幅、大面积亏损。2011/2012年榨季,全区制糖企业盈利由上榨季的82.3亿元减少到19.25亿元,下跌76.6%,亏损面34.95%;2012/2013年榨季,全行业亏损15.25亿元,亏损面扩大至78.64%;2013/2014年榨季,亏损额进一步扩大到31.69亿元,亏损面进一步扩大到86.27%。同时,由于食糖价格的下跌,倒逼广西连续三个榨季下调糖料蔗收购价格,从2011/2012年榨季的500元/吨,连续下调到2014/2015年榨季的400元/吨,低于全自治区糖料蔗平均种植成本。全区蔗农因收购价格下调,3个榨季累计直接损失62.5亿元。
“我邻居已经开始把蔗田改种桉树了,我也有这方面的打算。”在崇左市龙州县,蔗农老吴家种有十几亩甘蔗,他告诉记者,种甘蔗是个辛苦活,虽然收购价有所提高,但是现在的种植成本、人工成本、运输成本也越来越高了,不太划算,他也打算改种其他农作物了。
记者在广西的南宁、柳州、崇左等市采访、调查过程中发现,两年前记者来采访时,许多曾长满了甘蔗的田地,如今已被一片片的桉树、香蕉树、木薯、果树取代。更多的农民抱怨甘蔗价一年比一年低,种植成本却逐年上涨,辛辛苦苦一年下来,却赚不到钱。有农民给记者算了一下账:最大头的砍工费,从前两年的50-80元/吨上涨至120-160元/吨,以400元/吨蔗价计算,单单砍工成本就占到总收入的30%-40%。他们无奈地说,如果蔗价还是这么低的话,他们也不种甘蔗了。
事实上,因糖料蔗收购价格连续下调,并低于种植成本,许多种植大户已纷纷退出,蔗农陆续将蔗地改种桉树、蚕桑、水果等经济作物,导致广西糖料蔗种植面积已连续两个榨季下滑。据广西糖业协会统计,2013/2014年榨季,广西糖料蔗在田面积1518万亩,同比减少66万亩;2014/2015年榨季再减68万亩,下探至1450万亩。预计2015/2016年榨季,广西糖料蔗在田面积将继续减少100万亩以上,倒退到9年前的规模。
“广西糖料蔗种植效益快速下滑、面积大幅减少,从近期看,将导致我国食糖自给率继续下滑,食糖消费将受制于人,严重影响我国食糖的供给安全;从远期看,影响广西500万亩高产高糖糖料蔗基地建设的顺利推进,广西糖业的转型升级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将失去基础,最终将有可能导致中国糖业发展再陷大豆产业覆辙。”广西社科院院长吕余生说。
中国糖业重生之路
众多的糖业人士认为,中国糖业要提升国际竞争力,最根本的出路在苦练内功,切实推进产业降成本、增效益。
6月10-12日,由国务院参事、全国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副主任杜鹰率领的国务院参事室调研组一行,到中国糖主产区广西就食糖糖料价格改革问题开展实地调研。调研组在调研结束后就特别指出,广西糖业发展一方面要大力提高生产力,努力实现经营规模化、种植良种化、全程机械化、水利现代化,大幅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另一方面要加强市场宏观调控,充分发挥价格和市场机制的作用,研究制定好糖蔗价格政策,保持食糖生产稳定发展。
广西糖业发展局负责人表示,面对目前严峻形势,广西糖业中国糖业要实现浴火重生,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当务之急,必须着眼长远,立足当前,“采取两项措施,打好三个补丁”,切实推动糖业转型升级。
在农业领域,加快高产高糖糖料蔗基地建设,从源头降低糖业生产成本。中国糖业与国际食糖出口大国的差距,主要是糖料蔗种植业的差距。巴西、澳大利亚、泰国、古巴等国家普遍实现了糖料蔗种植业的规模化、机械化、水利化,成本低,效益好,而我国糖料蔗种植仍停留小规模的传统农耕阶段,生产力水平低、成本高。2014/2015年榨季,巴西、印度、泰国等食糖出口大国糖料蔗到厂价折合人民币约210元/吨左右。同期,广西糖料蔗田头收购价400元/吨,再加上运费,进厂成本高出人家一倍左右,按照8.3吨蔗产1吨糖计算,仅糖料蔗一项,一吨糖生产成本高出人家约1700元。基于此认识,广西政府于2013年7月1日出台了《关于促进广西糖业可持续发展的意见》,提出用5-8年时间,建设500万亩经营规模化、种植良种化、生产机械化、水利现代化的糖料蔗基地,力争平均亩产达到8吨、蔗糖糖分14%以上。2014年,成立优质高产高糖糖料蔗基地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双高”办),大力推进500万亩“双高”糖料蔗基地建设,并将建设时间压缩到3-5年;今年5月2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农业部联合印发《糖料蔗主产区生产发展规划(2015-2020年)》提出,到2020年广西、云南两省(区)糖料蔗面积稳定在2100万亩,总产量达到10400万吨。良种覆盖率提高到95%以上,商品化供种水平提高到85%,分别比基期提高10个百分点、5个百分点,蔗区全程机械化水平逐步提高。这项工作,抓住了提升糖业国际竞争力的“牛鼻子”。但只有我国糖料蔗生产成本和规模效益达到或接近国际食糖出口大国之日,才是我国食糖产业不惧国际竞争之时。
在工业领域,要大力推进甘蔗多样产业发展,切实提高产业抗市场风险能力。糖料蔗生产属产业经济风险的“特中之特”,是风险最大的产业。它和所有农业种植业一样,除了受宏观经济的影响外,还受气候因素影响,产量波动大。与此同时,糖料蔗种植宿根周期一般为3-7年,当市场糖价大幅波动时,糖料蔗很难像其他农物一样,马上通过种植规模调整来应对市场,降低损失。因此,必须下大力气发展甘蔗多样性产业,推进甘蔗向生物化工工业、食品工业、发酵工业、医药工业等产业体系发展,形成甘蔗制糖与甘蔗制非糖产品可调可控,努力开创甘蔗除制糖外的产业链,解决甘蔗加工产品单一的问题,实现无论食糖生产甘蔗需求量如何变化,甘蔗价格基本稳定,农民收入基本稳定之目标。
广西糖业发展局负责人强调,做好农业和工业两大板块措施是中国糖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增强国际竞争力的根本问题,但这两项措施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虽然无论是广西“双高”糖料蔗基建设实施方案,还是国家糖料蔗主产区生产发展规划,都将完成时间设定在2020年以前,但从广西一年多的建设实践来看,推进情况并不乐观。
因此,“两项措施”远水难解近渴,近期必须打好“三个补丁”,解决中国糖业当前的生存问题,为农业和工业两大板块、两项长远措施的实施赢得操作时间和空间:
首先是实施目标价格管理和临时价格补贴政策。建议国家在认真总结棉花和油料目标价格管理政策的基础上,尽快在食糖主产区实施糖料目标价格管理和糖农临时价格补贴政策,稳定糖业发展基础。相对棉花和油料,糖料目标价格管理政策的实施具有基础数据准确,资金风险可控、操作简单等优势。
其次是实施“以糖养糖”新政。我国每年均进口大量食糖,除194.5万吨配额内(关税税率15%)进口外,其余均为配额外进口(关税税率50%)。按每年进口250万吨配额外食糖、国际糖价12-20美分/磅计,国家所征得的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为37亿-80亿元。以糖料蔗目标价格管理为例,按全国糖料蔗产量1000万吨计,国家给予糖料蔗补贴30-60元/吨,补贴额在30亿-60亿元之间,国家所征食糖进口税收收入完全可以满足补贴支出。建议国家借鉴日本糖业管理做法,将这一税收收入专项用于糖料目标价格管理支出,实现“以糖养糖”目标,促进农民增收、企业增效和糖业持续稳定发展。
第三是控制好食糖进口。当前我国糖业陷入困境最根本的原因是大量进口糖冲击,建议国家根据国内市场需求,在实施食糖自动进口许可的基础上,把握好时间节点,对食糖进口进行总量控制,按需、有序进口,维持国内食糖市场供求平衡,针对我国食糖主要进口国开展贸易救济保护调查,以阻止国外低价食糖大量进入,同时加大打击食糖走私力度,净化国内市场,为我国食糖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竞争力争取若干年缓冲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