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前的食品安全报道特点
1.社会环境:舆论燃点低。当时三鹿奶粉事件刚过,食品安全特别敏感。我跑过教育、写过特稿,做过环境记者
1.社会环境:舆论燃点低。当时三鹿奶粉事件刚过,食品安全特别敏感。我跑过教育、写过特稿,做过环境记者,但是职业生涯中影响力最大的几篇都是跟食品安全相关。
2.食品报道中的政府形象:4个字,叫“不归我管”。中国从2004年开始确定食品安全分段监管模式。所以2005年我刚工作,报道肯德基苏丹红事件,采访监管部门,看到的就是工商推质监、质监推食药。像地沟油问题,都推给城管,最后还是公安破的案子。
3.报道中的科学家——集体失语、话语权旁落。那时候官方的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还没有成立,民间刚成立科学松鼠会,还没有果壳网。
4.报道中的媒体人——遭遇专业性困惑。那时候没有专职做食品安全报道的记者,都是社会新闻、卫生口、质监口的记者兼职操作。食品安全报道具有新闻专业性和科学专业性这两重专业属性,那时我们还只强调前者。2010年的食品安全报道真伪难辨——真问题和伪命题并存。
比如对食品添加剂的妖魔化,这是从2009年开始的。当时有个日本人叫安部司写了本书:《食品真相大揭秘》。安部司号称日本添加剂之神,因为看到女儿吃“化学丸子”,幡然悔悟,开始揭批添加剂。我当时给这书写了一篇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