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酒世界网

茅台:继承创新,永不止步

华夏酒报 2009-10-12 14:17 白酒
如果多年后回顾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历史学家也许会发现,这段时间,正是中国人恢复民族自豪感的真正开始

  如果多年后回顾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历史学家也许会发现,这段时间,正是中国人恢复民族自豪感的真正开始。

  从载人航天升空、奥运会的举办,再到上海世博会——历史上首次在发展中国家举行的世界博览会,自1978年以来的改革政策,让沉闷多年的中国迅速成为世界关注的热点。

  如果把国酒茅台自1978年以来的起伏轨迹与中国这30年的变化轨迹做比较,你会发现,二者的曲线在大部分区域高度吻合。

  国家命运,决定了企业的命运。国家兴,则国酒兴。

  盘点国酒茅台在过去10年的上升曲线,与其在一个世纪前须一“摔”才能夺榜时的辛酸相比,简直天壤之别。

  我们还是用国际知名机构的评价来印证吧:2006年,美国《商业周刊》公布中国价值最高品牌20强,茅台酒品牌以13.2亿美元排名第八;美国《财富》杂志评选25家“最受赞赏的中国公司”,茅台是白酒行业唯一上榜企业;2008年,胡润中国品牌榜,茅台以440亿元的品牌价值排名第9;2008年,英国《金融时报》全球上市公司500强排行榜,茅台列第363名,并排饮料行业第9名;美国《福布斯》杂志全球上市公司2000强排行榜,茅台则居中国食品行业饮料类企业前茅,遥遥领先同业。

  茅台集团公司党委书记袁仁国很难忘记10年前的那一幕。亚洲金融危机,给从未体察到市场冷遇的茅台带来了空前挑战——销量破天荒下降,企业门可罗雀。国内的酒业同行,在那次危机中倒掉一片。

  大环境的骤变,并未让茅台人灰心丧气,他们破釜沉舟、背水一战。那场危机,让茅台人彻底放弃了计划经济的庇护,果断地实现了向市场经济的全面转型。今天被茅台营销部门奉为经营教科书的“八个营销”就是诞生于那个艰难的时刻。

  10年后的今天,贵州茅台非但没有被市场的风雨折断翅膀,反而在竞争中不断壮大,迈入百亿企业的行列。从计划经济的“豪强”到市场经济的“名门”,茅台的10年华丽转身,让各种纷杂论调烟消云散,被高度评价为“茅台模式”、“茅台奇迹”。

  2003年11月,茅台酒产量第一次突破万吨,而在1949年,这个数字只是60余吨。2008年,国酒茅台再次飞跃,产量突破2万吨,跨入销收百亿元企业集团阵营。季克良接受媒体访问时说,茅台酒第一阶段达产2万吨后,第二阶段产能扩张的目标是,2020年达产4万吨。“但我希望这不是极限。”

  2009年的全球经济危机,来势凶猛。茅台再次被推到风口浪尖。与1997年不同的是,今天的茅台成为中国经济一种特殊的信心标志。在股市一片哀鸿时,茅台股票一直高居最高价位,直到股市由冷转暖。

  这一切,与94年前由两家作坊拼凑参展的状况不可同日而语。

  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夺金,对于茅台而言,是一个偶然呈现,但偶然之中有必然的节点。

  怒掷酒瓶振国威。能够在旧中国饱受欺凌的年代,代表国家民族立于世界舞台亮相出彩,给予茅台酒酿造者的激励无疑难以估量。

  如果说当年茅台远赴旧金山参加巴拿马世博会,是积弱时代的中国人急切追赶世界脚步的真实写照,那今天茅台在上海世博会的回归,呈现的则是全球化时代一个伟大企业的气度和志向。

  “继承创新,永不止步。20年、30年或50年后,我们的继任者会把茅台打造成世界500强,让这个民族品牌在世界上愈发响亮。”茅台领军人物这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