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阳酒溯源:千年川酒 古方铸魂
“崇阳药酒香,南宋陆游酿。”一首四川崇州的民谣,道出了诗人陆游与崇阳酒的渊源。
崇州,古称蜀州,酿酒历史已逾两千年,素有“中国传统白酒原酒基地”之美誉。崇阳酒生于蜀州,长于蜀州,千年川酒文化的传承、850年前南宋时期的酿酒配方、137年老窖的微生物菌群,赋予了崇阳酒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时任中国轻工业部食品发酵工业科学研究所所长、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会长、国内酿酒界“泰斗”秦含章曾对崇阳酒评价:“蓉城美酒乡,首都品崇阳,大曲同小曲,浓香兼药香。”
☆崇阳1886古窖池群落 传承陆游酿酒古方
华夏酒神,相传杜康;崇阳酒祖,当为陆游。
南宋诗人陆游曾两度任蜀州通判,在此度过了22个月的时光,并用“江湖四十余年梦,岂信人间有蜀州”来赞誉蜀州的美景。陆游在蜀州为官时,正是南宋没落时期,佞臣当道,他深感报国无门,常常借酒消愁,慨叹“冷宦无一事,日日得闲游”。在闲宦生活之余,陆游向当地著名的酿酒人王金波学习酿制技艺。相传陆游之妻王氏患有风湿关节炎,陆游就建议选中草药入曲成酒,以酒疗病,两人经反复试制,终得佳酿。王氏饮后身体日渐康复。这就是崇阳酒古方的来源。
1174年冬,陆游奉调荣州,向王金波辞行。王金波领着他绕烧房(酿酒作坊)转了一圈,站在一场大火后幸存下来的数眼窖池旁,陆游取来笔墨在窖旁的泥墙粉壁上写下《护窖箴》:“数眼窖池苦汗深,自今留此作官箴。莫轻灶户烧房事,国是从来在里民。”
后来,在战火中,烧房被夷为平地。直到若干年后,“湖广填四川”来的姚家“插占”了这篇废墟。在整理废墟时,姚家意外发现了还泛着缕缕幽香的窖池,喜出望外,通过对窖池、水质的研究,姚氏遍寻陆游酿酒古方,酿出了名扬数十县的姚林酒。而姚林酒就是崇阳酒的前身。
1886年,姚正强从前人手中接过“姚林烧坊”后,扩大经营规模,一家人经营,子孙相传,创下了崇阳酒的百年基业;1916年,被后人尊为崇阳酒祖的姚兴顺继承姚林烧坊酿酒技艺,潜心研究,增加窖池,加大投料,改进工艺,新上产品,规模达到十灶十囱。“兴顺长”号烧坊的窖池数量曾一度达到400余口,姚林酒进入一个鼎盛时期,民谣称:“姚林酒,家家有,大堂衙门通官府。”经过一代代人的传承和发扬,姚林酒名扬川西。
崇阳酒高级酿酒工程师李树轩告诉记者:“当时以姚兴顺为代表的姚林酒,不仅在县城衙门口和成都青石桥街设酒庄,还在郫县、灌县、雅安、康定、眉山、乐山等地设庄趸售,运输全靠人力,用扁担挑着酒篓到成都青石桥,用独轮车推着酒桶到康定、雅安,产品供不应求。”
姚氏族人为后人留下的宝贵遗产,除了酿酒古方外,还有126口上百年的老窖池。“千年老窖万年糟,酒好全凭窖池老。”崇阳1886年清代老窖池群是川西坝子上现存的最古老的窖池群,137年从未间断的酿造,滋养出大量酿酒菌群,赋予了崇阳酒独特的香味物质。
名人轶事丰富文化内涵
北有杏花村,南有梁景村。崇阳1886年清代老窖池群就坐落于成都崇州市隆兴镇梁景村的天府酒村。经过一片片稻田,还未到窖池,人的视觉和嗅觉功能就率先被唤醒。满目的苍翠间,点缀着几间农家小院,酒糟的香味争相恐后地涌入鼻腔,让人的精神为之一振。这里生动地诠释着“百里田园农耕韵,古窖酒魂醉川西”。
崇阳1886年清代老窖池群地处北纬30度,是全球公认的酿酒黄金带,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适中,全年平均温差小,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非常适宜酿酒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同时,空气流动相对稳定,为空气中的微生物提供了缓流和沉降的生态系统,为崇阳酒的酿造提供了适宜的气候条件。
水为酒之血。崇阳酒酿酒的水来自于岷江雪宝顶的雪山融水,水质优良,资源丰富且无污染。土壤方面,成都平原属冲积所得,土壤腐殖质、矿物质、微生物含量极高,富含对人体多种有益元素,为酿酒所需微生物繁殖提供了丰富的养分。
因为优越的先天条件,崇州历来是有名的酿酒之乡。崇州的酿酒历史始于秦汉,风行于唐宋,清末民初达到鼎盛,曾有“家家是作坊,户户飘酒香”的辉煌。陆游曾赋诗盛赞崇州美酒“金尊翠杓溢芳醇,琵琶箜篌饰怪珍”。晚唐诗人唐求被称为“一瓢诗人”,他是蜀州味江镇(今崇州街子镇)人,晚年隐居味江山中,传说他爱用木瓢饮酒,且一边豪饮,一边写诗,诗成酒干,便将诗稿装进木瓢放入河中;诗圣杜甫来游蜀州,也留下了“蜀酒浓无敌,江鱼美可求。终思一酩酊,净扫雁池头”的名句。
崇阳酒的历史积淀中也厚植着川酒千年的文化传承,李冰饮酒斗牛、文君当垆、李白解貂赎酒等名人轶事极大丰富了川酒的文化内涵,也充盈着崇阳酒的文化底蕴。
崇阳酒酿造工艺第九代传承人余刚感慨道:“137年一直沿用的古泥活窖和独特传统工艺,为崇阳酒的复兴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现如今白酒行业不缺酒,但缺的是好酒。我对崇阳酒再现当年的辉煌信心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