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酒世界网

“葡萄市长”的葡萄酒产业实验

未知 2011-11-04 08:49 葡萄酒
10月10日,由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和中国酿酒工业协会联合开展的第二届中国酿酒大师颁证大会在北京举行,中国

 10月10日,由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和中国酿酒工业协会联合开展的第二届“中国酿酒大师”颁证大会在北京举行,中国酿酒工业协会葡萄酒分会名誉理事长,山东省酿酒葡萄科学研究所名誉所长,烟台市委常委、副市长刘树琪荣获该项称号。作为国内仅有的一名有市长官衔的酿酒大师,刘树琪是如何成为中国酿酒行业大师级人物的?本报记者于近日对刘树琪进行了专访。

  记者:听说您还获得了“葡萄与葡萄酒行业杰出贡献奖”、“改革开放30年中国酒界领军人物”、中国酒界最高荣誉奖“仪狄奖”等,对于一个有着市委常委、副市长官衔的人来说,这些称号或许更加来之不易。

  刘树琪:葡萄与葡萄酒产业是一个惠及民生、造福社会的朝阳产业。应该说,我很幸运地选择了葡萄进行实验,也非常感谢业界对我在葡萄酒全产业链发展方面所取得的一点成绩的认可。

  我在蓬莱市任市长、市委书记期间,主要是出于解决困扰蓬莱市发展的“三农”问题,选择了葡萄与葡萄酒这一特色产业,通过政府的合理规划、扶持引导,积极推动了产业规范有序发展。其间,我们倡导提出了“世界七大葡萄海岸”的概念,设立了山东省首家葡萄与葡萄酒局、葡萄酒行业协会,积极打造“蓬莱产区”品牌,用短短几年时间使蓬莱发展成为了“中国葡萄酒名城”。

  葡萄产业就是 富民产业

  记者:您是什么时候开始对葡萄产生浓厚兴趣的?

  刘树琪:不是兴趣,是责任。1996年,我到蓬莱市担任市长,面对蓬莱农业这一弱势产业的现实,我开始思考如何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高效特色农业,带动农民快速增收,让农民过上幸福美满新生活的问题。经过广泛调研和深入思考,并不断向全国各地的专家请教,我发现,烟台是亚洲唯一的国际葡萄与葡萄酒城,而蓬莱亦有悠久的葡萄种植历史,且多丘陵、砂砾地,在这样的土地上种粮食,每亩的产值只有二三百元,但这样的土地上正好适合种植酿酒葡萄。

  记者:在全国推广的“蓬莱模式”是如何形成的?

  刘树琪:葡萄酒产业是集高效农业、绿色工业、特色旅游业及文化产业于一体的特色产业。欧美国家乡村中有着延绵数千公里的葡萄长廊与星罗棋布的葡萄酒庄园,那里的农民世代从事葡萄与葡萄酒生产,人人脸上洋溢着生活富足的笑容,处处渗透着浓郁的葡萄酒文化氛围,去那里休闲旅游的各国游客络绎不绝。

  从1996年起,蓬莱农民就开始由政府引导大规模地种植酿酒葡萄,在大柳行、村里集种了大约有三万亩。葡萄酒行业协会、葡萄与葡萄酒局同时成立,大力开展葡萄酒企业招商引资活动,全力培育具有产业支撑和竞争能力的龙头企业。一头连着农民一头连着企业的“公司+中介组织+基地+农户”生产经营“蓬莱模式”,也是在这个时间不断发展完善起来的。这期间我们先引进了中粮集团,天津王朝、新天等大企业,再后来,菲律宾、加拿大的葡萄酒企业也引进来了,现在,就连法国最著名的拉菲也到蓬莱做起了葡萄酒庄。一条由葡萄串起的产业链在蓬莱逐步实验中不断聚集,也使蓬莱产区在全国葡萄酒产业的知名度不断上升。

  记者:当时确定葡萄酒产业作为重点发展产业阻力不少吧。

  刘树琪:当时各种情况都有,有支持者,当然更不乏怀疑犹豫者。

  我们是在深思熟虑和大量调研的基础上,才决定在蓬莱做这个葡萄产业实验的。光邀请山东省酿酒葡萄科学研究所论证,就用了一年多时间,其间还邀请国家协会和行业专家对蓬莱市发展葡萄与葡萄酒产业进行实地考察与研讨。当翔实的数据、科学的分析、前瞻的预测一一摆在大家面前时,不仅消除了大家的疑虑,而且激发出大家的一种雄心壮志。大家都迫切希望通过发展葡萄与葡萄酒产业,推动农民增收致富,建设一个富饶、美丽的新蓬莱。

  “我希望中国有更多优秀葡萄产区”

  记者:目前困扰国内葡萄酒产业的根本问题是什么?

  刘树琪:产区塑造的问题。一个产区的形成是需要很多方面的条件的,既要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地理优势,又要有适宜葡萄生长的土壤条件。既要有传统的产业基础,又要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同时,产区内还要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聚集,聚集各企业所生产的葡萄酒产品既要有产区的共性又要各具特色。这对一个产区的规模、技术、管理、人才、经营等各个方面都有很高的要求,这一点我们与国外特别是先进国家相比仍然差距明显。

  记者:您是如何进行蓬莱产区塑造的?

  刘树琪:我们当时主要做了这么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引进嫁接脱毒苗木和推广标准化栽培技术。没有搞产区之前,我们的葡萄没有引进嫁接技术,葡萄根扎不下去,容易受到虫害,一般长到十几年就死了,后来我们引进了美国的砧木进行嫁接,树龄延长了几十年。为此,当年蓬莱政府为果农补贴了数百万元,现在蓬莱嫁接葡萄已达到了近十万亩。同时,我们还改造了葡萄栽培架式,以前种葡萄为了追求高产量,全用扇形的立架,每亩可产7000斤,但是出产的葡萄质量很差,后来我们将立架改成了单干双臂的形状,引树上山,加强肥水管理和病虫防治,亩产控制在700公斤以下,质量却大大提高。

  二是加强了产区生产经营秩序的监管。由政府牵头成立联合办公室,工商、质监联合办公,建立专门的执法队伍打击假冒伪劣,让假葡萄酒无处藏身,打击的效果很好。

  三是通过活动打造蓬莱产区名片。蓬莱产区发展到十年后,我们成立了葡萄酒局,办起了国际葡萄酒周,邀请国际国内知名的研究机构做起海岸葡萄酒课题研究,邀请世界六大葡萄海岸代表在蓬莱共同举办“世界七大葡萄海岸发展高峰论坛”,签订《蓬莱宣言》,宣示蓬莱产区作为世界第七大葡萄海岸的国际地位。

  中国葡萄酒业 会做强做大

  记者:都说您是“葡萄市长”,作为一个政府官员,您每天要处理很多的日常事务,如何处理好与葡萄的关系?

  刘树琪:既然把葡萄酒产业确立为百年立市的特色产业,我自己首先要懂葡萄酒。十多年来基本上每天都要抽出一小时的业余时间进行葡萄业务的学习。只有不断提高自己,才能对国内外葡萄酒发展趋势有清醒的认识。我身后还有一个专家朋友团队,我们经常通过各种方式联络、交流。在实践中遇到的一些问题,通过与这些智囊的沟通,使我受益匪浅,而一些新的思路,可以利用我的角色和影响及时进行实践。

  记者:一个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往往需要几十年的时间,您现在离任蓬莱了,是不是还在关注着蓬莱产区?

  刘树琪:做葡萄产业不能急功近利,因为葡萄树得长几十年。对一个地方来说,搞房地产、盖几座楼那是来钱最快的事。如果急功近利的话,种葡萄是最笨的事。花钱买不来时间,做好中国的葡萄酒需要一颗平常心,需要静下来,慢慢去做,如今,蓬莱当初栽的葡萄已经十五年了,中国的优质葡萄酒还需要十五六年,如果没有过去的十五年,哪有将来的十五年?

  现在,我除了自己喜爱,身上更多的是一种使命感、责任感,需要我去了解更多的葡萄酒,推广葡萄酒文化,为推动中国葡萄酒产业发展、为农民致富、为城市建设做出积极的努力。

  目前,在新疆、宁夏、甘肃这些纬度和气候条件适中的地方,都在建设葡萄产区。中国的葡萄酒产业总有一天会做强做大。

  记者:能谈谈您对葡萄的理解吗?

  刘树琪:如果你能静下心来仔细品味一杯好的葡萄酒,你会发现好的葡萄酒就如同一个好人,好酒的形成过程和好人的成长过程一样,不是一朝一夕的简单事情,做好人和做好酒是同一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