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口葡萄酒市场快速升温
2011年,“发展”成为了葡萄酒行业关键词,国产葡萄酒和进口葡萄酒比翼齐飞,繁荣了中国葡萄酒市场。进口葡萄酒市场份额进一步扩大,而面对竞争,国产葡萄酒的产量和质量双双得到了提升。随着电子交易、期酒交易等新兴葡萄酒投资方式的推广,葡萄酒市场的需求日益趋旺。
国产葡萄酒量质齐升
据中国酿酒工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1月—11月,全国葡萄酒产量为104.11万千升,同比增长13.93%。其中第一季度葡萄酒产量为文章来源华夏酒报24.89万千升,同比增长25.7%,第二季度葡萄酒产量为25.21万千升,同比增长16.44%;第三季度葡萄酒产量为30.2万千升,同比增长17.93%。
按照国家统计局规定,自2011年起,规模以上企业的界定标准发生变化:由此前“年主营业收入达到500万元以上的工业法人企业”标准提高至“年主营业务收入在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法人企业”。标准改变后,纳入国家统计范围的行业企业数量有所下降,由2010年的248家降为175家。
企业数量减少而葡萄酒产量不断增加,说明国产葡萄酒销量保持了持续增长。目前,中国市场葡萄酒的总体消费量持续上升。但受进口酒冲击等因素影响,部分企业销量出现下滑,国产葡萄酒的发展遇到了实实在在的挑战。
与此同时,国产葡萄酒虽然一直饱受质量质疑,但在多项评比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提升了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的信心。
2011年9月7日,在品醇客世界葡萄酒大奖上,贺兰晴雪葡萄酒获得了10英镑以上级波尔多风格红葡萄酒的国际大奖,击败了来自阿根廷、美国、法国波尔多等世界著名产区的葡萄酒。
2011年12月14日晚在北京举行的一场盲品会上,宁夏产区的葡萄酒,经过5名中国专家和5名法国专家组成的评审团评比,胜过法国的波尔多产区葡萄酒,引起了轰动。
近年来,虽然昌黎产区个别企业造假及公海灌装进口葡萄酒事件对国内葡萄酒市场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但是国产葡萄酒品质不断提升,尤其是张裕、长城等名优企业和贺兰晴雪、山西怡园等中小酒庄生产的葡萄酒都已颇受消费者信赖。
国内葡萄酒海外并购热
我国葡萄酒市场不断发展壮大,对进口葡萄酒的需求日益增长,为此不少国产葡萄酒企业抓住时机,采取跨国作战直接到国外收购酒庄。与此同时,欧美酒业葡萄产量过剩,不少酒庄因缺少销售渠道,加之受欧债危机影响有意转手。因此,2011年,葡萄酒行业掀起了一股跨国并购酒庄的热潮。
2011年2月11日,中粮集团以1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位于波尔多的维奥庄园,通过国外酒庄提高了品牌国际知名度,保证了国内葡萄酒的市场供应量。
仅仅一个月后,TESIRO通灵珠宝CEO沈东军在北京宣布,作为个人投资他已完成对法国乐朗酒庄的全面收购,乐朗葡萄酒将正式进入中国市场。
此外,姚明、赵薇等影视名人也纷纷收购国外酒庄或利用国外的葡萄酿酒,跨国并购队伍进一步扩大。
产区迈入快速发展期
伴随着葡萄酒行业的快速发展,葡萄酒产区也纷纷进入加速发展期,产区内产业品牌化、集约化发展,竞争力、行业监管水平不断提高,各葡萄酒产区通过举办具有产区特色和国际知名度的酒节、推介会活动,产区的品牌影响力和对未来发展的信心大幅提高。
贺兰山东麓是国内外公认的酿酒葡萄最佳产区之一,也是我国酿酒葡萄“原产地保护区”之一。2011年9月12日,“2011中国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节招商项目签约仪式”在宁夏银川举行,18个项目落地,投资总额达22.8亿元,涉及葡萄苗圃繁育、葡萄种植、酒庄酒堡建设、葡萄酒加工等多个领域,再一次印证了国产葡萄酒产区的吸引力。
2011年9月23日至26日,第五届国际葡萄酒节在山东烟台举办,3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及国内30个省、市、自治区的政府机构、中介组织和葡萄酒领域相关企业参加了本次葡萄酒节,吸引参展30万人次,很好地宣传了烟台乃至中国葡萄酒的产区发展,开启了中国葡萄酒面向世界的窗口,展现了中国葡萄酒的自信。
葡萄酒企业开发大西部
产区的快速发展引领了企业基地建设大幕的拉开,由于东部葡萄酒产区已基本被各大葡萄酒生产企业瓜分完毕,各葡萄酒企业开始转向西部地区开拓基地。
自2005年起,以张裕为首的中国葡萄酒企业率先吹响了“西进”号角,把目光聚焦在葡萄种植历史悠久的新疆、宁夏、陕西等地,大规模建设优质酿酒葡萄生产基地。
2011年,张裕等企业再次在新疆、宁夏等地开拓并发展葡萄酒基地,从国外引进了适宜酿制高档干红、干白的赤霞珠、梅鹿辄、蛇龙珠、品丽珠、霞多丽、雷司令等无病毒种苗,大面积推广栽培,西部地区正逐步衍生出了在干旱地区利用荒漠进行绿色生态葡萄种植加工的基地,这类优质企业在当地实行保护价格收购葡萄等措施,在促进企业基地的发展的同时,也对当地的农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葡萄酒投资热风起云涌
由于消费者对葡萄酒的认知时间尚短,葡萄酒在国内只作为快速消费品在市场上销售,未能像法国等葡萄酒强国发展葡萄酒相关投资业务。近年来,随着个人红酒贷款业务、中国期酒交易所的开展,葡萄酒作为投资品的价值开始显现。
2011年9月,中粮君顶酒庄与中国银行联合推出个人红酒贷款业务,为高端客户推出差异化融资服务产品,旨在为高端客户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增值服务,满足高端客户多样化的投资需求,是中国葡萄酒行业与金融行业战略合作的又一创新模式,同时还有利于挖掘葡萄酒收藏的需求,充分挖掘国内高端葡萄酒产品的潜在市场空间。
同月,中国期酒交易所开盘交易,拉菲古堡2006年年份酒、玛歌红亭和53度五星贵州茅台三个期酒品种采用期货的套利模式正式开展交易,葡萄酒业成为新的期货品种。
2011年,亚洲第一家红酒交易中心——上海红酒交易中心开业,建立了投资级红酒保税价交易市场,应用先进的电子交易系统使红酒交易投资可以像买卖股票一样便利,提高交易效率和价格透明度。
与此同时,一些葡萄酒投资商也已经跨出国门,一些具有法国名酒庄贸易资源的机构或个人在国外发起组建红酒基金,2011年8月22日,中国首只红酒期权私募基金——鼎红基金获批。据了解,该基金由北京鼎红樽享红酒投资管理中心管理运作,资金规模为10亿人民币,主要投资于法国波尔多和勃艮第两个葡萄酒主产区的列级酒庄,投资标的中60%为现货,40%为期货。
国内葡萄酒投资热在2011年进一步升温,葡萄酒投资品的特性正在吸引高端消费者的关注。
进口葡萄酒市场快速升温
2011年,随着葡萄酒知识的进一步普及,进口葡萄酒再次延续了在中国市场的快速增长态势。
根据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2011年1月—11月,我国葡萄酒的进口量为32.5万千升,同比增长30.9%,进口金额达12.65亿美元,同比增长88.3%,而同期出口葡萄酒仅仅0.1663万千升,同比增长23.8%;出口金额达2115.07万美元,同比增长52.5%。2011年中国已经成为法国波尔多产区的最大进口国,也成为智利出口葡萄酒增长最快的市场之一。
从进口产品来看,由于对非法灌装的担忧和对国外食品安全的信赖,原瓶葡萄酒和酒庄酒开始成为销售的主流,2011年前三季度,来自法国的原瓶进口葡萄酒已达8.2万千升,此数据接近其它所有国家和地区进口量总和。
但是进口酒的快速增长同样也出现了一些虚火。一方面,2011年“公海灌装拉菲”新闻的爆出,使消费者对进口葡萄酒产生不信赖,转而消费国产葡萄酒,而部分企业葡萄酒项目的盲目上马,致使企业资金链断裂,最终退出市场;名庄酒价格的一路高涨使消费者对其价值产生了质疑。
国产葡萄酒“与狼共舞”
进口葡萄酒的高增长对国产酒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值得一提的是,2011年,由于葡萄酒市场需求增长、葡萄酒投资利润高等原因,部分白酒经销商开始跨界接触葡萄酒,尤其是法国波尔多等受消费者欢迎的进口葡萄酒。渠道商的进入改变了进口酒在传统渠道销售难的局面。
目前,进口葡萄酒优势已越来越大。一方面,据透露,相关部门正着手解决通关效率低、商品抽检等困扰进口葡萄酒的问题,未来政策或将进一步放开。另一方面,按照WTO相关规定,我国对部分国家和地区的进口葡萄酒施行免关税。
2011年,进口葡萄酒增速进一步加快,虽然短期内国产葡萄酒市场份额占比仍然较高,但随着进口葡萄酒市场的扩大,国外品牌增长速度可能会超过国内品牌。因此,国内葡萄酒企业要谋变,应通过优化渠道、提高质量、开拓市场、节能减排等手段有效提高生产效率、改善盈利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