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探索建立奶业长效平衡发展机制
与全国其它地区一样,上海奶业也面临饲料成本剧增、生产水平波动等问题。在《国务院关于促进奶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出台前后,上海已通过调整生奶收购价和各项财政补贴措施,缓解奶业的亏损倾向。此间奶业研究人员和一些奶牛场经营者认为,比“应急解困”更重要的是探索建立奶业长效平衡发展机制。
--大市场、大流通替代不了大城市一定的“自给率”
上海市农委研究室人士认为,大城市郊区的“鲜”“活”农产品生产具有不可替代性,其中就包括鲜奶生产。上海市民消费水准较高,倾向于消费以巴氏消毒奶为主的新鲜乳品,其原料必须是一定“路途半径”之内的优质生奶供应,最理想的就是大城市郊区的生产供应。所以,不管今后大市场、大流通“再怎样发达”,大城市肯定需要保证一定程度上的生奶供应“自给率”。
据了解,目前上海奶牛生产基本稳定。2007年1至10月,全市鲜奶产量18.33万吨,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截至今年10月底,上海奶牛饲养量达5.6万头,其中成乳牛存栏3.07万头,同比分别增长5.67%和6.03%。成乳牛占奶牛存栏总量的55%,同比基本持平。
上海奶业已形成了一个城市型发展的基本框架,主要内容包括:一是奶牛场适度规模经营。上海历史上曾有1000多户散养户,如今已全部实现了适度规模经营。目前全市共有123家奶牛场,规模均在百头以上,其中500头以上规模的有30家,占奶牛总数的61%。上海市牛奶集团在崇明岛建立了3000头规模的现代化启隆奶牛场。光明乳业在金山新建了5000头规模的现代化奶牛场。
二是原料奶质量安全控制体系逐渐完善。全市奶牛场全部实现了“机械化挤奶加直冷式奶罐”的生产工艺,改变传统的收奶模式,建立了第三方质量监督检验体系,出台了与国际接轨的生奶安全质量检测指标,把“抗生素残留”“黄曲霉毒素”以及“亚硝酸盐”等列为强制检测项目。去年6月上海又在全国第一个推出了体细胞与价格挂钩的办法。
三是奶牛场标准化建设起步。上海已制定各类畜牧业地方标准40多项,规模化奶牛场生产技术规范正式颁布,全市评出37家标准化畜禽养殖场,其中市级标准化奶牛场有8家,建立了粪尿、污水处理系统。
四是奶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不断推广。专业合作社是农民按照民办、民营、民受益的原则组织起来的联合体,受益直接。近年来上海奶业合作社起步较快,已涉及一半以上区县。比如奉贤区金麟奶牛农民合作社,由13家规模化奶牛场联合组建,拥有4000多头奶牛,增强了奶农的话语权,通过集中采购饲料原料,实施统一的防疫管理等措施,提高了奶牛生产的市场竞争力。
五是上海乳制品加工企业保持相当的市场份额。上海的光明乳业公司今年上半年销售收入和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10.03%和7.89%。光明乳业的主导产品在全国市场上约占13至14%的整体市场占有率,在保鲜巴氏奶和保鲜酸奶产品方面,占有第一位的市场份额。
--深层次问题正在凸显
在采访中,不少奶农反映,奶业微利时代已持续了好多年了。直到今年上半年,大多数牧场还能勉强维持收支的平衡,但到了下半年,经营越来越困难。上海市畜牧办的研究人员也认为,上海奶牛业面临市场竞争激烈、城市化进程加快和牧场经济效益下降等很多新情况,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与矛盾正在凸显,亟待引起重视。
一是奶牛场饲料成本剧增。今年以来全市奶牛饲料价格大幅度上涨,玉米平均每公斤价格1.75元,比上年同期上涨了20%以上;青储玉米每公斤价格0.28元,比上年同期上涨了21%;苜蓿草每吨价格达到1800元,比去年同期上涨50%以上。进入10月份,全市饲料价格继续大幅度上扬,与年初相比综合涨幅达到20.64%。据调查玉米每公斤已达1.9元,豆粕每公斤3.85元,麦麸每公斤1.3元,苜蓿草每公斤1.9元。饲料价格大幅度上涨导致了奶牛生产成本快速上升,据对奉贤区13家奶牛场的调查,40%出现亏损,上海牛奶集团所属大型奶牛场主营业务基本出现亏损,奶农生产积极性受到很大挫伤。
二是生产水平波动明显。近年来,上海奶牛的单产水平呈下降状态,由于夏季高温时间延长,技改投入不足,奶牛饲料价格上涨造成质量不稳定,部分牛场在转移过程中牛只大调动对奶牛造成应激影响等原因,奶牛单产水平呈下降趋势,成乳牛平均单产从2003年的7869公斤下降到目前的7500公斤。
三是本地奶源缺口较大。目前沪郊奶牛数量稳定在5.4万头左右,全年的原料奶产量在23万吨左右,而全市一年的鲜奶消费量达到36万吨左右。随着城市居民消费量的增加,奶源缺口将日益增大。
--一系列解困措施出台
在《国务院关于促进奶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出台的前后,上海为了稳定奶牛生产,先后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覆盖了价格、奶牛生产、生产资料、种源及保险等多个环节。
上海今年以来已2次上调了原料奶收购价格。相关人士表示,为了缓解郊区奶牛场因饲料成本大幅度上涨造成的经营困难,稳定奶牛生产,上海相关部门多次开展协调,要求乳品加工企业努力挖掘潜力,适当让利和消化,对生奶收购价格实行上调。今年3月1日每公斤牛奶收购基价从2.3元上调至2.37元,8月1日再次上调到2.47元。但是由于饲料成本大幅上涨,现在的原料奶收购价格仍然偏低,农民养殖亏损。
上海还对存栏奶牛给予财政补贴。针对今年以来饲料价格大幅度上涨,奶牛饲养成本上升,而奶价尚未放开等问题,为提高奶牛养殖及品种改良的积极性,上海市给予奶农一次性补贴,每头奶牛补贴240元。同时,对奶牛养殖场的电价补贴实行倾斜,增加补贴额度,降低运行成本。
上海对购置青贮玉米收割机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凡符合连片种植100亩以上条件者,每购置一台青贮玉米收割机械给予一定的政府补贴。机械购置可实行多种模式,如牧场单独自购、牧场联合或奶牛合作社购置、以农机服务队购置提供专业服务等模式。今年先在5家牧场试点,从明年开始在全市全面推行。
上海还对郊县所有奶牛场实行冷冻精液优惠价格政策,具体办法是:按照每头可繁母牛2支冷冻精液的数量,给予挂牌价50%的优惠。从1982年开始,上海在全国率先启动对全市奶牛实行政策性保险制度,每头牛平均保费100元左右,市、区县财政补贴50%,奶农承担50%。目前基本做到规模化奶牛场的全覆盖。
--建立长效平衡机制
据记者调查,上海不少奶农都认为,解困措施只能“解一时之困”,要使奶业有一个长期稳定的发展环境,建立长效机制更为关键。
对于上海而言,理顺生奶收购价,建立合理的奶价收购机制是最切实的一个突破口。上海是至今为止全国唯一没有放开生奶收购价格的地区,前几年由政府管理生奶价格对稳定郊区奶牛生产起到了积极的保护作用。但在目前市场波动剧烈的情况下,政府管理下的价格调整就显得十分滞后,难以及时与饲料及生产管理成本的波动和市场供求的变化进行联动。
上海市相关部门已表示,要按照“积极、稳妥、合理、有序”的原则,由物价部门牵头,组织生产、加工等单位共同研究放开生奶收购价格的方案。一些区县相关部门也呼吁,尽快出台合理的生奶定价机制,理顺奶农和乳品加工企业的利益关系。从不放开到放开,可以有一个过渡期,关键是要有各方利益诉求的通道、及时的市场反应和预警以及价格调整效率的保障体系。
在建立长效定价机制的同时,上海还将对奶业进行准确定位和科学规划,形成长效的发展平台。计划到2010年把全市规模化奶牛场控制在100家左右,奶牛总量稳定在6万头以上,年产鲜奶26万吨,使上海奶业成为安全优质稳定的奶源基地。按照“种养结合、适度规模、规范养殖、生态平衡”的要求,今年起到2010年分批对规模化奶牛场实施标准化改造,建设重点是防疫设施、环境保护设施和饲养管理设备等,建设资金由市、区县政府财力和生产单位共同投入,每家牧场的改造资金平均达到200万元。
上海还将全面推进奶牛业规范化建设,进一步完善奶牛良种繁育体系,建立一流的数字育种和生物技术育种平台,推广奶牛饲养新工艺、牛场环境控制、奶牛疾病防治等新技术,逐步推行奶牛二维码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的建设。相关部门还将加紧研究出台新的操作办法,完善奶牛生产的政策性保险制度,有效保障奶牛养殖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