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源“出嫁”:民族品牌之殇
红遍荧屏内外的“许三多”举着一瓶汇源奇异果饮料,生龙活虎地叫道:VC多,营养多,快乐多!
而眼下,这个和“许三多”一样红火的饮料名品——汇源,正面临着一次重大的命运抉择。
9月3日,国际饮料巨头可口可乐公司宣布,将以每股12.20港元,收购中国汇源果汁集团有限公司全部已发行股本,总收购价达179.2亿港元。这意味着,若交易完成,可口可乐将成为汇源果汁的全资控股公司,汇源果汁将撤销在香港联交所的上市地位。
这则消息激起巨大波澜。在中国有着良好声望和业绩的果汁业龙头,在香港上市仅一年半时间,可口可乐就想将其收归旗下。
这则并购案再次触动了外资并购中国企业的敏感神经,引发人们对全球化浪潮下的商业竞争与民族品牌发展战略等诸多问题进行重新审视。
“民族品牌”是否受损
9月3日,可口可乐与汇源果汁联合发布公告称,可口可乐旗下全资子公司将以总价179.2亿港元收购中国汇源果汁集团有限公司。
消息一出,舆论哗然。人们争议的焦点集中在汇源作为中国民族品牌的行业翘楚,被可口可乐收购是否意味着民族品牌的消失。喧哗躁动中,形成鲜明的“倒”与“挺”两个阵营,双方激烈争锋。
“倒并购”派人士称,因民族品牌被外资收购而彻夜难眠,沉痛哀叹此乃“民族品牌之殇”。汇源如被收购,是被可口可乐战术性绞杀,是不折不扣的汇源之殇。
一片惋惜之声中不乏言辞激烈者。有人声称,对于品牌本身而言,“全资收购”就意味着“全军覆没”,意味着渠道、市场、工艺,被外资“一锅端”了;有人斥责,朱新礼是“卖儿子”:品牌对于一个创业型的企业家而言,就是自己的“儿子”,再难也不能把自己的“儿子”卖掉!更有甚者,直指朱新礼卖品牌是“卖国”。
来自普通消费者的反应则带有明显的感情色彩。有网友称:如果汇源被可口可乐收购,我此生将不再喝汇源,如果汇源抵制收购,我只喝汇源……
一项“可口可乐收购汇源”的网上调查显示,在76009人参加的网上调查中,反对收购的人数共62487人,达到了82.21%。赞同的占12.62%,其他人则表示不好说。83.27%的网友认为这项收购涉嫌外资消灭民族支柱企业。
“挺并购”派则鲜明地指出,可口可乐收购汇源,在全球化时代,实在无须大惊小怪。在当前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企业跨国收购早就是一件很平常的事。
有人认为,在成熟的市场经济下,因为一桩符合商业逻辑的交易,就把汇源老总朱新礼视为“逃兵”、“懦夫”、“民族品牌的出卖者”,这是给他打上不公平的道德烙印,我们要尊重一个创业家的个人选择。
还有人表达了乐观情绪:当你喝可口可乐时,你就不爱国了吗?可口可乐收购汇源,等于是承认了汇源在果汁饮料领域的地位——一种令可口可乐都羡慕的地位。这不正说明了中国民营企业的崛起吗?
资本规则VS民族情感
中国消费者对汇源果汁投入了深厚的感情。十几年中,人们见证了汇源果汁从一家小罐头厂起步,一步步做大、做强的发展历程,一定程度上把汇源作为民族品牌奋发崛起的行业榜样,在汇源身上寄托了对民族品牌自立自强、发展壮大的厚望。
2007年,汇源果汁销售额达到26.56亿元。截至2007年年底,汇源的百分百果汁及中浓度果蔬汁销售量分别占国内市场总额的42.6%和39.6%。
汇源在中国消费者中一直拥有良好的口碑。“汇源”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汇源产品被认定为“中国消费者放心购物质量可信产品”。汇源集团被评为“中国成长企业100强”、“中国最具革新力企业”。董事长兼总裁朱新礼则被评为“全国优秀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
并购领域著名专家肖金泉说,消费者认为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损害了民族情感。“但从商业角度上看,可口可乐提出的每股现金作价为12.2港元,较汇源停牌前的收盘价4.14港元溢价1.95倍,在当前资本市场如此低迷的情况下,能把收购价码谈到这个程度,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朱新礼做的都是一桩赢家的买卖。”
事实上,对这桩收购案,朱新礼并不感到轻松。协议签订后,朱新礼抛开外界纷扰,关掉手机,把自己“关在山沟里三天”。
9月6日,朱新礼终于“露脸”。一贯淡然镇定的他,形容自己这三天“‘很木’,说不上失败还是成功……”
然而朱新礼的目光中仍流露出坚定的神情,对各种质疑公开回应:“出售汇源并非汇源面临经营困难和发展瓶颈,而是按市场规律运作的一种商业行为。”
朱新礼认为,当今世界是竞争与合作的时代。“品牌是无国界的,是为全人类服务的,不应该用民族主义的观点来看待,卖企业不是卖国。”朱新礼表示他不会退隐江湖,会将更多的精力投入果汁的上游产业。然而朱的表态,并没有获得普遍理解,反使其陷入更大的口水漩涡中。
一直以来,在我国企业自主品牌发展中,都包含着浓重的民族情感情结。
当年凯雷欲并购徐工时,遭到以三一重工为代表的国内同行极力抵制,最后夭折。
2004年12月8日,中国最大的电脑制造商联想集团在北京与美国IBM公司正式签约,联想以总计12.5亿美元收购IBM全球的台式、笔记本电脑及其研发、采购业务。
联想收购IBM,引来一致叫好,认为是民族品牌做大做强的象征。反之,如果一个内资品牌被外资收购,则被看做走向没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