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牛傍上中粮?
蒙牛:中粮蒙牛合作不是国进民退-食品产业网
12月18日,政协委员面对面2009年会在上海召开。本次会议由上海市政协经济委员会和第一财经联合主办,会议主题为“迈向真实的复苏——世博与上海服务业变革”。会上,蒙牛集团行政副总裁姚海涛作了题为《绿色复苏》的报告。
傍上中粮?不是国进民退
今年,中粮集团联合厚朴基金成为蒙牛第一大股东,这使得一度以民营企业楷模自居的蒙牛集团掺入了不少国有色彩。
姚海涛认为,这并不能完全理解为国进民退。蒙牛和中粮的合作是基于双方的共同需要。一方面,致力于打造食品全产业链的中粮集团,缺少乳制品生产这一环节;另一方面,蒙牛寻求与大企业合作,使大企业参与蒙牛管理层,从而在大的战略决策方面为蒙牛提供优势。毕竟,中粮集团在海外有很好的销售网络,这为蒙牛进军海外提供了便利。
姚海涛说,蒙牛和中粮的战略目标是一致的,都致力于为人类提供更多的优质食品。两家属于强强联合,所以蒙牛并未过多考虑“国”与“民”的因素。
打国际牌?困难重重
日前,“中国制造”广告在全球播出,与此同时,蒙牛乳业也大打“国际牌”,不仅斥巨资“迎娶”洋奶牛,还在荷兰合作银行发布的“2009年度全球乳业公司排名报告”中名列第19位,与雀巢、达能、明治等跨国乳业巨头进入同一方阵,这是中国乳业首次进入全球20强。
然而,在开拓国外市场的过程中,蒙牛也遇到了重重困难。姚海涛指出,中西方乳制品存在差别,民众的消费习惯也不一样。要在当地民众心目中树立对外来品牌的认可,需要一定时间。另外,产品的运输时间也比较长,光是检验和运输两个环节就要花费半个月至一个月。
他指出,在三聚氰胺事件发生之前,蒙牛产品的出口情况很好,产品远销美国、加拿大。三聚氰胺事件之后,出口额迅速减少。蒙牛下一步将寻求突破,计划在海外建立工厂,选址初步定为东南亚国家。
黄金十年终结?中国乳业走进白银时代
乳制品行业属于传统行业,从1998年到2007年,中国乳业经历了超速发展的黄金十年,年销售增速达到20%以上。姚海涛说,乳业的大发展已经在上个十年完成,即使三聚氰胺事件没有发生,现在的行业增长速度也不会那么快,基本保持在10%-20%,就属于正常数字了。
他认为,金融危机对乳品行业的影响并不大,而是行业危机对乳业的影响巨大。三聚氰胺事件发生后,蒙牛最惨的时候销售额为0,每天还要收购近万吨牛奶。当时,为迅速扭转局面,蒙牛做了很多努力。例如,让消费者到工厂监督收购牛奶、生产牛奶的过程,派人监管奶源,使消费者逐步建立对蒙牛的信心。
他说,三聚氰胺事件虽然使中国奶制品行业,包括蒙牛等企业,遭受重创,但也使之走向成熟。从过去被动监测产品质量,转化为主动监管原奶生产过程。政府和社会各界对这个行业更加关注,这对行业的发展是一个机遇。国家对乳品行业进行规范管理,经过行业洗牌,小的、不规范的企业被清理出去,这给大的乳品企业很好的机遇,使品牌企业的竞争优势大大增强。
各企业在发生危机时更重视原奶环节的质量问题,蒙牛在这方面更是占有一定先机。从2004年起,蒙牛每年在奶源建设方面的投入,就已走在行业前列。这也是蒙牛今后在乳品行业中有重大竞争力的底气所在。
蒙牛能实现今天的成功,跟在科技方面的投入、创新是分不开的。伊利、光明乳业有十几二十几年的历史,而蒙牛只有十年的发展经历,但蒙牛在科技创新角度花了很大投入,从而走在同行之前。现在市面上的真果粒产品,就包含很多专利,包括包装、产品配方等方面的专利。酸奶制品也引进许多国外先进技术。这是蒙牛在市场领先的主要原因。
蒙牛将继续在这方面努力,计划花逾2亿建中国乳品研究院,把在乳业方面有先进经验的国际机构请过来一起研究。
展望中国乳业的下一个十年,姚海涛用“白银时代”来形容。他认为行业的机遇主要体现在奶源管理方面。随着市场逐步规范、各部门更加重视、奶牛养殖的积极性提高,行业的发展也就更快。他说,蒙牛在去年最困难的时候,也达到11%的增速,今年的数据应该会更加好看。
抓住世博机遇
今年年中,伊利集团宣布成为上海世博会高级赞助商,蒙牛则缺席赞助商团队,联想到奥运会的情况,几乎是历史重演。
对此,姚海涛表示,蒙牛为伊利感到高兴,毕竟伊利和蒙牛一样是内蒙古的品牌。缺席世博会赞助商的竞争,是出于考虑到光明乳业是上海本地企业,中标的可能性较大。但蒙牛认为虽然自己不是赞助商,但他们的销量不会因此就减少。姚海涛表示,蒙牛会借助世博会的机遇在市场销售方面寻求突破。
傍上中粮?不是国进民退
今年,中粮集团联合厚朴基金成为蒙牛第一大股东,这使得一度以民营企业楷模自居的蒙牛集团掺入了不少国有色彩。
姚海涛认为,这并不能完全理解为国进民退。蒙牛和中粮的合作是基于双方的共同需要。一方面,致力于打造食品全产业链的中粮集团,缺少乳制品生产这一环节;另一方面,蒙牛寻求与大企业合作,使大企业参与蒙牛管理层,从而在大的战略决策方面为蒙牛提供优势。毕竟,中粮集团在海外有很好的销售网络,这为蒙牛进军海外提供了便利。
姚海涛说,蒙牛和中粮的战略目标是一致的,都致力于为人类提供更多的优质食品。两家属于强强联合,所以蒙牛并未过多考虑“国”与“民”的因素。
打国际牌?困难重重
日前,“中国制造”广告在全球播出,与此同时,蒙牛乳业也大打“国际牌”,不仅斥巨资“迎娶”洋奶牛,还在荷兰合作银行发布的“2009年度全球乳业公司排名报告”中名列第19位,与雀巢、达能、明治等跨国乳业巨头进入同一方阵,这是中国乳业首次进入全球20强。
然而,在开拓国外市场的过程中,蒙牛也遇到了重重困难。姚海涛指出,中西方乳制品存在差别,民众的消费习惯也不一样。要在当地民众心目中树立对外来品牌的认可,需要一定时间。另外,产品的运输时间也比较长,光是检验和运输两个环节就要花费半个月至一个月。
他指出,在三聚氰胺事件发生之前,蒙牛产品的出口情况很好,产品远销美国、加拿大。三聚氰胺事件之后,出口额迅速减少。蒙牛下一步将寻求突破,计划在海外建立工厂,选址初步定为东南亚国家。
黄金十年终结?中国乳业走进白银时代
乳制品行业属于传统行业,从1998年到2007年,中国乳业经历了超速发展的黄金十年,年销售增速达到20%以上。姚海涛说,乳业的大发展已经在上个十年完成,即使三聚氰胺事件没有发生,现在的行业增长速度也不会那么快,基本保持在10%-20%,就属于正常数字了。
他认为,金融危机对乳品行业的影响并不大,而是行业危机对乳业的影响巨大。三聚氰胺事件发生后,蒙牛最惨的时候销售额为0,每天还要收购近万吨牛奶。当时,为迅速扭转局面,蒙牛做了很多努力。例如,让消费者到工厂监督收购牛奶、生产牛奶的过程,派人监管奶源,使消费者逐步建立对蒙牛的信心。
他说,三聚氰胺事件虽然使中国奶制品行业,包括蒙牛等企业,遭受重创,但也使之走向成熟。从过去被动监测产品质量,转化为主动监管原奶生产过程。政府和社会各界对这个行业更加关注,这对行业的发展是一个机遇。国家对乳品行业进行规范管理,经过行业洗牌,小的、不规范的企业被清理出去,这给大的乳品企业很好的机遇,使品牌企业的竞争优势大大增强。
各企业在发生危机时更重视原奶环节的质量问题,蒙牛在这方面更是占有一定先机。从2004年起,蒙牛每年在奶源建设方面的投入,就已走在行业前列。这也是蒙牛今后在乳品行业中有重大竞争力的底气所在。
蒙牛能实现今天的成功,跟在科技方面的投入、创新是分不开的。伊利、光明乳业有十几二十几年的历史,而蒙牛只有十年的发展经历,但蒙牛在科技创新角度花了很大投入,从而走在同行之前。现在市面上的真果粒产品,就包含很多专利,包括包装、产品配方等方面的专利。酸奶制品也引进许多国外先进技术。这是蒙牛在市场领先的主要原因。
蒙牛将继续在这方面努力,计划花逾2亿建中国乳品研究院,把在乳业方面有先进经验的国际机构请过来一起研究。
展望中国乳业的下一个十年,姚海涛用“白银时代”来形容。他认为行业的机遇主要体现在奶源管理方面。随着市场逐步规范、各部门更加重视、奶牛养殖的积极性提高,行业的发展也就更快。他说,蒙牛在去年最困难的时候,也达到11%的增速,今年的数据应该会更加好看。
抓住世博机遇
今年年中,伊利集团宣布成为上海世博会高级赞助商,蒙牛则缺席赞助商团队,联想到奥运会的情况,几乎是历史重演。
对此,姚海涛表示,蒙牛为伊利感到高兴,毕竟伊利和蒙牛一样是内蒙古的品牌。缺席世博会赞助商的竞争,是出于考虑到光明乳业是上海本地企业,中标的可能性较大。但蒙牛认为虽然自己不是赞助商,但他们的销量不会因此就减少。姚海涛表示,蒙牛会借助世博会的机遇在市场销售方面寻求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