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酒世界网

从“三鹿”到“熊猫”,中国乳业何去何从

食品产业网 2010-02-02 10:07 饮料
从“三鹿”到“熊猫”,中国乳业何去何从-食品产业网
  “相信当事企业没有问题;相信当事企业即便有问题也是个别问题;监管失语或迟滞正在协调沟通;监管失语或迟滞到不像话的地步,那一定是机器技术跟不上;要求消费者举证,或相信举报者别有用心。”这个在网上流传颇广的顺口溜形象地说出了我国食品安全的现状。我国的食品安全一直难以摆脱“泛滥——重击——暂时缓解——再度猖獗——再重击”的怪圈。

  1月初,北京丰台区看丹桥附近的欧尚超市内,各类乳品的促销正如火如荼,尽管商家加大了打折的力度,但促销员高声的叫卖仍留不住顾客匆忙的脚步。其原因在于,2009年底,“上海熊猫”和“陕西金桥”被曝出销售三聚氰胺超标奶粉。据了解,这两家乳品企业的问题产品,均是使用了当年遗留的含有三聚氰胺的有毒奶源所致。

  遗留下来的有毒奶源并没有得到彻底的销毁?他们究竟去了哪里?在生产与销售之间的终端环节,在未被严格监管的各个领域,有多少有毒奶粉被私下隐藏,又有多少有毒奶源被变相买卖,一切仍是未解之谜。

  时隔“三鹿事件”一年有余,在政府的重拳治理下,当百姓已经开始逐步相信并且重新接受“每天一袋奶”的生活时,“三聚氰胺”这个原本和食品并无直接关系的有机化工原料,再一次拨动了消费者的神经,企业的责任感和政府相关部门的公信力再次面临考问。

  “三聚氰胺”的不归路

  “我们老百姓都觉得三聚氰胺和奶粉之间八竿子也打不着,为什么要将化工原料加入到食品中去?缘何又屡禁不止? ”面对众多消费者的疑虑,记者对于大家早已耳熟能详的三聚氰胺再次进行追根溯源。

  2007年,三聚氰胺作为美国“毒宠物事件”的罪魁祸首,曾引发中美关系轩然大波。三聚氰胺从最初的畜禽、水产等绝大多数养殖产业开始蔓延,发展到今天的奶粉领域,在不法分子的唆引和利用下,逐步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据悉,三聚氰胺作为化工原料,可用于塑料、涂料、粘合剂、食品包装材料的生产。它既不是食品原料,也不是食品添加剂,禁止人为添加到食品中。对在食品中人为添加三聚氰胺的,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既然法律严格禁止,那么是什么原因让三聚氰胺一而再地混进奶粉中呢?很多业内专家认为,蛋白质检测法的缺陷导致了致命的造假。据了解,目前食品工业上普遍采用的、被定为国家标准的是凯氏定氮法。凯氏定氮法实际上测的不是蛋白质含量,而是通过测氮含量来推算蛋白质含量。三聚氰胺俗称“蛋白精”,含氮量是牛奶的151倍,是奶粉的23倍。在奶制品中添加三聚氰胺,可以大大减少奶粉用量,获取暴利。有人估算在植物蛋白粉和饲料中使蛋白质增加一个百分点,用三聚氰胺的花费只有真实蛋白原料的1/5。所以“增加”产品的表观蛋白质含量是添加三聚氰胺的主要原因。另外,三聚氰胺作为一种白色结晶粉末,没有什么气味和味道,掺杂后不易被发现等也成了掺假、造假者心存侥幸的辅助原因。

  化工产品进入食品领域并不罕见。化工原料三聚氰胺被掺进奶粉,染料苏丹红被用来制作红心鸭蛋,工业酒精被用来掺制假酒,甲醛次硫酸氢钠被用来漂白而制成“毒粉丝”……受到法律制裁的除了那些唯利是图的不法奸商之外,千万别放过那些化学的败类。

  “奶粉门”事件谁之责?

  “奶粉的消费群体主要是婴幼儿和老人,一旦出了问题影响就非常大。‘三鹿’不是最好的例子吗?‘三鹿’的一些主要涉案高层都判了无期徒刑或死刑,为什么个别企业仍然敢迎风而上呢?”超市内一位70多岁的老人面对记者的询问,愤怒地质疑。

  “出于经济利益的驱动,这些不法乳企铤而走险。”广州市奶业协会理事长王丁棉向记者表示,伴随着乳制品行业的整体复苏,企业对奶源展开了新一轮的争夺,奶源重新紧缺,尤其是不掌握奶源的小企业,就更容易铤而走险。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目前按照卫生部、农业部、质检总局等5部门发布的标准,乳制品中是可以允许添加三聚氰胺的,只不过是必须控制在1mg/kg—2.5mg/kg。这个规定漏洞恰恰给部分不法厂商以可乘之机,比如添加过量的水,再加点三聚氰胺好让蛋白质达标等等。

  对于上海“熊猫”乳品问题的查处,早在2009年4月已经进行,但在之后长达8个月的时间内,一直处于对公众 “保密”状态。相关监管部门的态度也颇令人寻味。对于原因,有关方面仅表示,“目前乳业恢复形势很好”。

  作为一个更加重大的事实,是在“上海熊猫”事件对公众保密的8个月时间内,正值《食品安全法》颁行之际。这部于“三鹿事件”之后推出的,于2009年6月1日正式施行的法规,不论在信息公开及安全监管方面,都曾被寄予厚望,舆论亦乐观地表示,它“将为系统有序地解决当前食品安全问题提供法律制度保障”。

  而今,许多消费者对此表示出质疑,一次“上海熊猫”事件,让《食品安全法》沦为一纸空文。

  防与补的艰难选择

  三鹿集团、上海熊猫乳品的劣迹泄露,对于整个食品安全问题来说,只是揭开冰山一角。目前我国食品安全形势依然严峻,食品生产经营整个链条的风险和隐患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仍处于高风险状态。

  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关乎民生安全、关乎社会稳定。为什么食品安全问题会层出不穷,究竟谁该为此负责?如何才能有效保障食品安全?

  “如何根据我国的国情,不断完善相关的法律漏洞,并提高执法能力与水平,是未来我国提升食品安全水平的重要努力方向。”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风田向记者表示,保障食品安全是一项系统工程,既不能单纯地依靠企业的自控,也不能完全依赖国家的监管,只有两者进行有效地结合,才能防患未然。同时,我国食品召回制度急待修补,我国新的食品安全法规定建立国家食品召回制度,规定食品生产者发现其生产的食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应当立即停止生产,召回已经上市销售的食品,通知相关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并记录召回和通知情况。但是仅有召回规定是远不够的,必须规定让执法部门全程监督违法产品销毁,并且把信息结果公布于众。这方面由于我国食品法规并没有详细的强制性规定说明,给不法商人钻了空子。

  如何确保法律有效实施,改善食品安全状况,已经成为问题的重中之重。是将祸患防范于前,还是进行事后的亡羊补牢?防是主动地有效出击,而补则是被动地无奈选择。到底是防还是补,取决于相关食品法律制度的完善,取决于政府相关部门监管的能力与决心,取决于信息的公开和透明度,取决于全社会的监督力量。

  只有消除利润驱动的企业失信旧病和政绩驱动的监管理念,彻底破除食品安全的循环怪圈,才能使我国食品行业有一个干净、安全的环境,让消费者真正能吃上放心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