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鸡生蛋的高杠杆“陷阱”
提要:众所周知,乳品行业是一个高营销费用、低利润的行业,成本控制最佳的企业利润能达到5%就不错了。据媒体报道,在对外宣称“赢得了8亿元订单”的1998年(当年成为央视“标王”),其实际销售额约为3000余万元,最高峰的2007年不超过17.6亿元。
最近太子奶和其掌门人李途纯再次成为关注焦点,“李途纯被批捕,非法吸收公众存款1.3亿余元”、“被花旗逼宫进入破产清算程序”的消息甚嚣尘上。然而,走到今天这一步,其失败原因是否真如外界所言,被原材料涨价所害、债权人大量抽走资金导致资金链断裂?
借鸡生蛋的高杠杆“陷阱”
1997年,创业之初的李途纯就曾做出惊人之举:在央视黄金广告时段投下8888万元广告,夺得日用消费品标王。而此时太子奶的资产总额远低于竞标价格,甚至有半年多没有发过工资,就连李途纯去央视竞标的20万元的入场券也是借钱买的。这一次背水一战,李途纯奇迹般地拿到了“8亿元”的订单。此时,李途纯放言:“5年内总资产将达到20亿元,总销售额达到100亿元。10年之后,1000亿元的年销售额是太子奶集团一定要实现的目标。”
太子奶惊险一跃的成功,为后来的失败埋下伏笔。
2002年~2006年,李途纯投入数十亿元在湖南株洲、北京密云、湖北黄冈、江苏昆山、四川成都同时启动5大乳酸菌生产研发基地,并选择了日后成为亏损黑洞的“多元化”发展途径。
撬动千亿目标的资本支点在哪里?
众所周知,乳品行业是一个高营销费用、低利润的行业,成本控制最佳的企业利润能达到5%就不错了。据媒体报道,在对外宣称“赢得了8亿元订单”的1998年(当年成为央视“标王”),其实际销售额约为3000余万元,最高峰的2007年不超过17.6亿元。
扩张中的资本更多来自于负债,据了解,太子奶要求原料供应商先期供货以及经销商预先打款,奉行“贸易式营销”。甚至当年的标王广告费中的相当部分也来自于经销商垫资。根据有关公告信息显示,太子奶集团2005年底的总资产仅13亿元左右,净资产近1.7亿元,负债高达11.6亿元,远远超出了国内金融机构融资所要求的负债安全线。
PE似乎成为捅向太子奶的最后一刀
2006年11月,太子奶以30%股权为代价,获得摩根、英联、高盛等三大投行7300万美元的股权投资以及花旗银团3年5亿元无担保无抵押低息贷款,渡过了燃眉之急。李途纯与投资方还签下对赌协议:如果太子奶前三年的业绩增长超过50%,就可以调整对方股权;如果完不成30%的增长,就会失去控股权。
资金链吃紧的太子奶获得融资后,冀望借钱生蛋扳回一城,不顾风险继续发力扩张,耗资高达33亿元。
然而“高速扩张、低利润率”的经营模式却使太子奶一步步走入了恶性循环的怪圈。
2008年上半年,金融危机导致国际银团不得不抽走5亿元贷款。“三聚氰胺”事件重创乳品行业,太子奶也难免受损。2008年,太子奶的全年销售计划是36亿元,截至7月底,只完成了26.7%。在资金链趋于断裂、销售业绩急剧下降的双重压力下,李途纯签订的那份“对赌协议”被迫提前履行。
股权融资诚然是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加快发展的大好途径。企业在自身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希望以小博大高速发展的战略本身并没有错,而决定成败的关键在于:企业是否拥有合乎资源能力的战略目标,是否拥有正确驾驭资源的战略体系和能力。如果从根本上不能正确估量和调整自身的能力,反而会加速企业的覆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