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奶粉不止一次地进入市场
三聚氰胺奶粉曾经影响到3000万儿童的健康。
一个国家的乳 品工业,整体性地展开戕害儿童的行动,这样的事情在人类历史上是否有过先例值得历史学家考证。而这种事情被发现,基本不是监管之功,而是媒体顶着风险加以了报道,证明了监管的失败。回顾两年前,是媒体对甘肃一些儿童疑似因食用三鹿奶粉致结石的报道引起了三聚氰胺奶粉的整体追查。如果不是这一报道,添加三聚氰胺或许仍是中国乳品的常规工艺,不断出现的病例仍可被行业利益、地方利益分别摆平,乃至根本无视。
问题暴露两年了,我们未知受害者是否得到了满意的赔偿,就像在问题暴露之前,人们从来不知道整个国家的乳品行业一起产销毒奶粉;就像在问题暴露之前,那些被毒害的儿童相当于不存在。
问题暴露两年了,三聚氰胺奶粉不时“惊现市场”。在三聚氰胺事件之前,乳品企业整体性地投毒谋利是不可想象的,监管者对食品安全的放纵无为是不可思议的。三聚氰胺事件,使人们知道企业与权力的行为可以超出想象多么远。三聚氰胺事件之后,问题奶粉隔三岔五就要露头,这就表明,即使监管者投入运作,也不足以根绝问题。不法企业固然可谓胆大妄为,但铤而走险会成为企业选择,表明治理权威已经不复存在。
很多人仍然相信权力的治理能力,相信“只要认真去管,没有管不好的”,三聚氰胺奶粉反复露头,可以证明“只要认真去管,没有管不好的”大概也只是神话。监管者难道没有把三聚氰胺管好的意愿,难道没有认真监管的劲头?但管得又怎么样呢?
三聚氰胺奶粉不时登场,于是有了这一次的清缴行动。半年前,卫生部部长陈竺曾就三聚氰胺奶粉流入市场接受采访,表示“极个别的地方”没有封存问题奶粉。这一次清缴由各地发布通告,而不是由全国食品安全监管机构统一发出,似乎是要证明问题只在个别地方。然而,现在清缴行动已有北京、江西、福州、昆明、太原等地发出通告。再加上上海、广州、陕西、甘肃、吉林、青海等地出现过问题奶粉,就可以知道问题其实是全国性的,不只是“个别地方”。由各地发布通告,弱化了问题的严重程度。
在各地发布的通告中,不约而同地出现了2010年9月30日这个期限,在此期限之前上缴问题奶粉,可依法从轻、减轻或不予处罚;期限内不上缴的,依法从重处罚。高度一致的做法,显示通告实为集中布置。“上缴”概念的使用,为当初“封存”处理的失败找到了字面上的缓解,毕竟,“封存”搞得怎么样不重要了,现在搞的是“上缴”。这样的改头换面,意味着大家都有路走,监管者不必受追究,企业的违规行为也顺便“一风吹”了。
旧的“严肃处理”失败了,现在是新一轮的“严肃处理”,再一次的“从轻”与“从重”相结合,再一次的轻重都叫做“依法”。
三聚氰胺奶粉需要一再“严肃处理”,需要一再“依法”解决,没有什么奇怪的。有什么事情不需要“三令五申”呢?而且,有几件事情能够“三令五申”就得到解决呢?很多人会在问题复现后痛斥违规者,很少有人觉得这是一种治理的失败。殊不知,正是“一而再,再而三”已经成为治理模式,使得违规不法行为定然要反复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