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段30多年前的白酒往事
那一段30多年前的白酒往事,尽管知道的人不多了,且也不怎么愿意讲出来,但那被尘封的呐喊,在今天仍然有回音响起。而白酒也用了近十来年的发展轨迹告诉人们,谁能精确地回归到价值根本,谁就能成为市场的主宰,中国白酒也才有未来。
“再这样搞下去,白酒没有希望了”
这世界总有些事情和你原以为的不一样,中国的古人早就告诉过,“道”与人们自以为正确的普通常识往往是相反的;今年3月份刚刚出版的国外学者朱尔斯所写的伦敦商学院管理教材《常识的正面与反面》中,也有这样的话“以常识为指导往往是不可靠的做法”。在白酒行业,也存在这样一种被误读的常识,那就是“香型”。
现实中,白酒有很多种香型,比如大家熟知的浓香、酱香等等,近些年来还有其他香型被不断炮制出来,因为人们已经习惯了以香型来评定白酒。然而,“香型”存在的时间并不像人们想像的那么长,其实也就区区不到34年。
事实上,从1979年的第3届全国评酒会开始,以香型为标准划分白酒的方式才正式进登上舞台。已故的著名白酒专家辛海庭先生晚年曾多次说,香型的提出,是由于不同香味的酒没有办法放在一起评,香气大的总是盖住香气小的酒,为了品评方便,依照香味的大体分为五大类,以便于品评和排位。
著名白酒专家赖高淮也曾在回顾这段往事时指出,本来香型的划分就是所谓的权威搞的,以前是没有香型划分这一说的,而是为了评估有个参考标准,官方机构才制定了白酒香型的划分标准。
30多年来,人们已经习惯了浓香、酱香这些“香气“十足的概念。所谓这“香型”那“香型”,也变成了人们对认知白酒的一种“常识”。然而,担心白酒未来发展的权威专家们其实早已有了废除“香型”的愿望。
在赖高淮看来,白酒早该淡化香型,更应注重的是质量,划分香型标准后,为了追逐所谓的“香”,反倒是使得很多酒失去了原有的特色。而老专家辛海庭在生前一直觉得,当年起草的这份沿用至今且仍在广泛蔓延的白酒香型束缚了白酒的发展和多元化,并引为憾事,至死不能释怀。“白酒泰斗”周恒刚老先生在其临终前也再三地说:“白酒在味不在香,再这样搞下去,中国白酒没有希望了。”
从香到味,“绵柔”率先还原白酒本质
这一段史料鲜为人知,或许是因为专家们的呼吁并没有马上在白酒行业产生震动。只有极少数的优秀企业家敏锐地行动起来,最终找到了主流方向。洋河股份董事长张雨柏就是这样的先行者,他认为“白酒不是香水,白酒是要喝的,要喝就要在味觉上下功夫”,于是老名酒企业洋河便首创推出了“绵柔型白酒”,成为引领整个行业品质升级的标杆。
据洋河酒厂技术部部长、白酒国家评委陈翔回忆说,当时张雨柏亲自参与每一次酒样评定,和评酒师们一起,将酒含在嘴里,用舌头分别细细品、慢慢尝,每天要评100多种样酒,到了晚上他的嘴里全是火泡。
但付出越艰辛,收获越非凡。国内品牌专家安丰成评价说,张雨柏率先在白酒行业提出的“绵柔型白酒”,其价值和影响力就像苹果iPhone系列让人们对手机有了全新的品质体验,就像iPad改变了人们对电脑的消费认知。
事实上,也只有到2003年洋河绵柔型白酒出现,才一举打破了传统香型划分的沉闷之气,让白酒真正走上了回归本质之路。在此之后,很多企业纷纷模仿跟进,扛起了“绵柔白酒”旗号,整个白酒市场甚至被称作“一片绵柔”。
不过,安丰成表示,“绵爽度、柔和度、舒适度”是洋河酒独有的绵柔特征,亦称作“绵柔3D”,这是由洋河的传统工艺以及特有的酿酒生态环境决定的,别人想模仿也模仿不了。
现在业界流行一个说法:“酱香看茅台,绵柔数洋河”,就像生产酱香酒的茅台离不开当地的地理环境和独特的工艺一样,源于自然生态的洋河绵柔品质,也离不开其不可复制的自然生态环境,据说当地甚至还因此被称作 “世界三大湿地名酒产区”之一。
那一段尘封的历史中,白酒老专家们的呼声之所以没有震动白酒行业,不仅是因为当时更好的方法在哪里并不明朗,或许也因为 “香型”已经成为常识,而改变常识的成本和难度显然要大得多。但这无法阻挡白酒回归核心价值、回归品质本质的潮流,当洋河首创的“绵柔”品质已成为白酒主流,也给那段历史的遗憾终于带来了一点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