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稳定”成了无法担当的政治责任
在改革前的几十年中,由于对阶级和阶级斗争的情况估计过分严重,使得我们搞了几十年的阶级斗争;而在过去的十几年中,由于对不稳定因素、对危机发生的可能性估计过重,使得我们形成了一种“稳定压倒一切”的思维定势,“稳定”成了一种终极性的否定因素,一切都要为“稳定”让路,凡是可能影响“稳定”的事情都要暂停,社会中哪怕鸡毛蒜皮的冲突和矛盾都要上升到“稳定”和安定团结的高度。“影响稳定”成了无法担当的政治责任,在民众那里,“稳定”成为一种无需论证的话语。
其结果是显而易见的。在过去十几年的时间里,经济增长速度很快,一些经济体制方面的改革也在有效推进,但经济发展中一些重要的结构性矛盾始终得不到解决,按照吴敬琏先生的说法,如果市场经济也有好市场和坏市场之分,那么,走向坏的市场经济的那些因素不但没有减弱,甚至有的方面还在强化。更重要的是,在经济领域之外,“稳定压倒一切”的思维定势使得整个管理层谨小慎微,畏首畏尾。
这样一来,许多事情,特别是重要的改革举措被延误。在改革的过程中,时机和顺序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很多事情,在1980年代的时候,我们会说很多条件还不具备,能拖就再拖一拖。实际上却是把这个问题拖到了解决条件更不好的时候。我觉得,在中国的改革中,很多状况都如此。事实上,越拖到后来,我们就要付出更大的成本、更大的代价。比如现在当我们面对很多问题的时候,有人会觉得现在解决这个问题会有一定的困难和风险,可以往后放一放,但放到什么时候?也许多年以后我们会有这样一个感觉:这件事还不如在2007年就解决了,2007年做这件事的条件应该比现在还要好。所以,我认为我们这个社会现在要重新思考的重要问题,就是稳定的问题,要形成关于稳定问题的新思维,并在这个前提下,用坚定的自信来推进改革,造就社会的活力。
客观地说,“稳定压倒一切”思维定势的形成,不是没有原因的。比如当苏东剧变的后果呈现在我们面前时,对危机和不稳定的担心也成为一片阴霾沉重地压在人们的心头。另一个原因是,随着改革进入利益重新分配的时期,某些改革措施实际上异化成了掠夺财富的战争,社会矛盾在不断增加或显现。于是,社会中也开始形成一种危机式思维。我记得2003年的时候,就有研究报告称,10年之内,中国一定会发生大的社会危机,甚至还非常明确地说,还有7年。我知道,这些学者也是好意,是想促使政府正视某些问题,尽快采取措施解决,但这样的结论无疑强化了对危机可能性的过分估计。另外还有一个所谓2000-3000美元是矛盾多发期的说法。其实,在国际学术界这也是一个没有得到充分论证的说法。不错,在有的国家的确存在类似的现象,但如果分析其原因就能发现,那主要是由于经济发展了,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民主和参与的要求就会增强。但在我国,近些年来尽管经济发展很快,类似的逻辑并没有出现。一些社会矛盾增加,与其说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不如说是我们工作中某些迟滞造成的。
所以我觉得,我们这个社会要重新看待和认识与稳定有关的重要理论问题。首先,是对于社会稳定要有一个总体性的判断。对此,我一直有三句话。第一句,经济快速发展;第二句,政治基本稳定;第三句话,社会矛盾突出。我们应当正视这个现实,但对这些社会矛盾的性质与特点,要有恰如其分的把握,不能视而不见,也不能对其性质估计过分严重。我认为对于这个社会当中的大局,要有一个清醒的判断。基于这一点,我想用“秩序问题”来代替“稳定问题”,我们应当明确提出,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社会生活的新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