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强东:近乎笨拙的“与众不同”
【中国糖酒网企业人物】“中关村很多商家最大问题是什么?老有暴利的概念,老想在哪儿拿一个五千万单子,挣两千万。我们创业至今,从来没有暴利的概念,就是细水长流、薄利多销、规模为首,这是老祖宗教的,我一直坚持这个原则。”
在形容自己性格时,刘强东用了“执拗”二字,“只有第一,没有第二”。比如考大学,“我是农村出来的,初中同学大部分选择了考中专或中师,但保送我也不上,我一定要上大学,而且一定要在北京或者上海,别的城市我也不去。”
1992年,他如愿以偿,考入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来到了一直向往的北京。但很快发现自己对本专业并没有多少兴趣,反倒对新兴的计算机技术心仪不已。为了学习编程技术,他天天赶公共汽车跑到研究所抢占机位,把90%的大学时间花在了编程上。早在大学期间,他就通过技术接了不少社会上的项目,赚到了很多零花钱,并成为校园内最早使用大哥大的学生之一。据说,直到2008年,北京还有一家不小的饭店用的是他当年编写的收费系统,京东最早的ERP系统也是他自己写的,自认为“在第一代程序员中还算是比较出色的”。
大学毕业后,刘强东加入了当时一家如日中天的日资企业——日宝来福,先后担任过销售、物流、IT等多个职务。1998年,他从日宝来福离职,在中关村租了一个柜台,开始自己的创业生涯。如今,在互联网上查询日宝来福的信息,所看到的最后一条新闻发生在2000年,题目是《日宝来福溃败如泥,传销神话一去不返》。
这段经历,日后刘强东虽不刻意隐瞒,却也很少提及。如今已无从了解,他从中学会了什么,但他确实从创业之日起,就显示出了一些近乎笨拙的“与众不同”。1998年,是一个被大宣传、大策划的暴力营销所统治的年代,典型如史玉柱——正是从这一年起,他开始策划脑白金的市场推广,开启了巨人的复兴之路。但刘强东却反其道行之,在一无所有的情况下选择了一条当时看起来很笨、很傻、很不“商业”的发展之路。
他成为了中关村第一个明码标价的商家,尽管这让他初期差点无法生存。“没有钱、没有人、没有渠道、没有客户、也没有技术,更重要的是——没有人相信你。”刘强东将那段日子形容为人生最艰难的日子,但也令他至今引以为傲。
“那时我坚持做好两件事:一是明码标价,薄利多销,二是做好服务。但初期很难得到客户认同,很多客户砍不下价格,扭头就走,但三个月后情况好了很多。走了的客户陆续都会回来,因为他们逐渐发现我标得价格非常合理。这样口口相传,客户慢慢多了起来,我也就一个柜台、两个柜台、四个柜台这样发展起来??”
同样在这一年,阿里巴巴网站正式推出。身为马云日后最重要的竞争对手,此时的刘强东尚未进入互联网领域,但他已经借此发现了诚信的价值、低价的魅力。几年后,他淋漓尽致地发挥了这些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