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散文味道的鱼 11-08
一条散文味道的鱼 11-08
《食有鱼》古清生著
九州出版社出版
韩浩月
请古清生吃饭不用费什么周折,尽管他顶着美食家的名号,但对吃什么似乎并不挑剔。我在北京通州随便哪条街道的哪个馆子定了位子邀请古清生来,他没有一次对吃的东西挑东捡西。人生就是一场觅食,他说得对,美食其实并没有什么严格的标准,饿了吃什么味道都香,和朋友在一起,美食只是友情的作料。
除了美食家外,古清生还有旅行家、小说家、汽车评论家等标签,但我坚持认为他是一位散文家,而且是笔调清新、诗意盎然的那种。读他的美食文章,常有“一鱼两吃”的感觉,一面听他介绍各地美食,一面享受精致散文所带来的愉悦。我觉得,用“吃货”来形容这位美食家是完全不公平的,他内心深处那份属于文人的情怀,足以让“吃”成为一种精神境界,一种生活方式。
单单是吃鱼,古清生就出版了一本名为《食有鱼》的著作,类似的书据他在自序里说,整个系列出齐了要有十本之多,真是蔚为大观。翻阅这本有关钓鱼、做鱼、吃鱼的书,让我赞叹的不是各地鱼的做法、吃法,而是古清生在写鱼时的那种风度,有烹小鲜的潇洒,有大锅蒸的豪迈,有我醉欲眠卿且去的自在;吃本身变得不那么重要,在旅途上、在自然里的那种心态才最值得人羡慕。
古清生的鱼浑身上下散发着散文的味道,比如,“一条鱼,就像一尾梦,在这个夏季游入我的味觉记忆,它不是水中的那一朵莲花,它是莲花以远的那一束光,柔凉中升起一缕暖意。”再如,“一个巨大的热气腾腾的盆里,鱼头被打开两半,如同思想被打开,鱼头上的肉,柔嫩鲜甜,于鱼骨之间隐伏,鱼骨上是胶质,滑柔丰腴。”还有这段,“曾经在过去的清淡日子里,在大冶湖畔,常常蒸上一尾巴掌大的武昌鱼,就着上好的南方大米蒸制的米饭,那米饭一粒粒的,精细而白。”
我承认在读到《食有鱼》的诸多段落时,心中有隐约涌动的东西,但那不是食欲,而是一种叫作乡愁的东西。吃的东西最容易勾起人的乡愁了,如果说我的儿时记忆有什么值得怀念的话,那么去河里抓鱼、用泥巴烤鱼、用柴火锅炖甲鱼汤,这些想起来都无比让人惆怅。惆怅是因为,再也难以吃到那些虽加工最简单但却无比美味的食物了。
《食有鱼》不但负责介绍美味,还负责勾起人的文化记忆,古清生烹制他的文字美味,用的也不是熟稔的文字表达技巧,那是他那份拙朴而真实的情感。这些带着散文味道的鱼,不但可以摆在书店里的美食图书货架上,也可以摆到文学随笔的货架上。阅读它,鱼香和书香一起扑鼻而来的感觉会很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