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酒世界网

我们离“国酒”还有多远?

2007-07-11 18:26 营销分析
 什么样的酒才可以称得上国酒,或者说国酒的标准是什么?这个问题似乎从来就没有过答案。要是在古代,这个问题似乎好办些,可以参照皇亲“国戚”的说法来确定。比如“国舅”那就是皇后的弟兄,也就是皇上的大舅子或者小舅子,问题是很明确的。那么那时候的“国酒”完全可以定义为皇上爱喝的或者认可的酒。子曰:“时哉!时哉!”时代不同了,已经没有皇上可以给哪款酒来个“国酒”的封号了。
      “国酒”的标准到底该是什么,实在值得探讨。宽泛地说“国酒”应该是最能代表中国的酒,怎么个代表法呢?不妨做个设想。销量?如果以销量作为标准,那么“国酒”将不是一种称号,而仅仅是一面“流动红旗”,今天在我家,明朝到他门。这不是我们希望的“国酒”;口味?酱香型、浓香型甚至清香型都各自有各自的风格,谁能够代表“中国酒”呢?这个标准也是不好裁判的;普及性?这个也不好说,达官贵族流行喝茅台,而咱们老百姓更喜欢二锅头,要讲“公投”,茅台未必赢得二锅头;论历史,杜康、杏花村更有群众基础,但似乎离“国酒”的感觉远了些。
     当然,要评“国酒”,任何单一的标准都是没有说服力的,最终还得是个“综合指标”。这样算来,茅台可就是最为接近“国酒”标准的了。然而,我们既然谈“综合标准”,那么在这些“综合标准”里则必须有一个“核心因素”。“国酒”的“核心因素”是什么呢?恐怕还得归结到文化上来。也就是说,能够在品牌文化上完整体现中国文化特征;能够在产品口味上体现“中国酒”的基本特征;能够在市场影响上体现广泛的群众基础,恐怕是“国酒”必备的三个基本条件,并且,在这三个方面都要表现出色超群,甚至遥遥领先。
     一直以“国酒”作为招牌的茅台在产品口味和市场影响两方面是具有绝对优势的,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中国酒文化中的“工艺文化”,但茅台欠缺的恰恰是对中国文化和中国性格的代表性,因为在茅台的品牌文化提供的信息里,我们感觉不到“中国文化”。反过来说,如果茅台这个品牌能够注入中国文化尤其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那么其“国酒”地位将无可撼动。然而,茅台的品牌战略规划似乎也无意于此。于是,这就给“国酒”之争提供了一次难得的市场机会。
     越来越多的白酒品牌开始悄悄地做起了尝试。在这些野心勃勃的酒品牌里,五粮液高调亲近儒家文化,无疑是在为五粮液品牌寻求新的文化内涵做准备;国窖尽管没有明确的行动,但一个“国”字却更具有形式上的杀伤力;在儒家文化越来越被世界认可的时候,除了五粮液,更多的白酒陆续打起了儒家文化的主意。
     儒家文化自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也是当代中国文化的基础。我曾经论述过“中国酒文化的实质是儒家文化”,对白酒企业在这方面的努力甚感欣慰。国酒,茅台是最有机会的。对于其他酒品牌的努力我们会密切关注和祝福。但从文化层面讲,我更看好几乎消逝在人们视野的孔府家酒。
     孔府家酒重塑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和品牌文化,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这一优势从来没有被孔府家酒认真发挥过,这也可能是上天留给孔府家酒复兴难得的一次机会,也是孔府家拥有的一个巨大的文化宝藏。然而,孔府家酒原有的影响力已不足以继续它的辉煌,复兴的道路是一个更扎实、更艰辛的过程。这时候,战略目标的确定则成为孔府家复兴成败的关键。
     作为中国酒企业,孔府家有着其他白酒企业和品牌难以比拟的儒家文化优势,过去“让人想家”的家文化无法让孔府家体现中国文化和中国性格。真正意义上“中国酒”应该是一种口味的象征,代表着中国文化,没有哪一个酒做到了这一点,这也许是孔府家的机遇和目标。
来源:《华夏酒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