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御外资”经济侵略”民营快消品企业应自强
在2008年9月5日,从可口可乐方面传出要以179亿港元收购汇源果汁。我想又一个让国人能引以为豪的民族品牌即将消失,笔者做为一个在快消行业服务了十多年的职业经理人,不免感到一丝伤感。回想起中国许多优秀的民营企业,正一个一个的从我们的视野中消失,从地球上消失。在当前股市暴跌的背景下,可口可乐又一次收购我们中国果汁的第一品牌--汇源,不仅有“掠夺“中国优质资产的嫌疑,更让市场人士担心,汇源这一民族品牌在收购后极有可能又被打入“冷宫”。想当年,被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收购的国产碳酸饮料品牌早已在市场上销声匿迹,这足以让我们再一次担心汇源今后的命运。试想我们国家优秀的民族品牌在若干年后,我们还能见到多少个?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在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第三十个年头,资本运作越来越活跃。资本的运作是市场经济的特征本应该无可厚非,但听到我国优秀的品牌不断被外资收购时,心里还是颇有些不平:为什么我们的民营优秀品牌一个个前仆后继成为了外资收购的目标?近几年,一个个优秀的品牌被外资“拿下”。法国达能先后入主益力、乐百氏、娃哈哈,德国拜尔斯道夫公司购入丝宝国际集团旗下丝宝日化,美国强生刚刚收购了大宝……猛然间发现,很多我们曾经熟悉的民营企业产品在市场上已经换了主人。对于我国每一个民营企业品牌来说,其背后都是一部充满艰辛的创业史。由于这些企业大多是民营企业,在创立之初,都经历了相当多的困难,没有资金,没有成熟的技术,没有先进的管理经验,更没有品牌运作经验,不仅要和国内大企业一比高低,还要和跨国大企业同台竞技,所以,每一个民营企业都凝结着创业者自强不息、孜孜以求的心血。
中国企业面临来自海外的巨大竞争压力。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推动下,资本市场的相互流动,企业收购、兼并、重组都是再普通不过的市场行。优胜劣汰是市场运作的自然规律,我们不应一味地去指责被收购的企业和其经营者,他们也有自己的苦衷,只要还有一线希望,有谁愿意把自己苦心打造的品牌拱手让人?我们也不应该去声讨收购者,他们带着巨资不远万里来中国投资,其目的就是为了赚钱。痛定思痛,现在再应该思考的是:为什么我们的企业在国内发展壮大后却很难走向世界?为什么我们的产品质量即使高于外国同类产品也不会被外国人接受?为什么我们民营企业的优秀品牌会接二连三地被外国公司“吃掉”?
民营快消品企业的发展问题既是个老问题,又是新课题。民营快消品企业风雨25年,经历了从小渐大、从弱到强、与时俱进的发展历程。
每一次大的机遇,对一些快消品企业来讲,是大机会,也可能是危机。
民营快消品企业发展问题是一个很重要的社会问题.
笔者经过长期观察及总结发现民营快消品企业的发展问题大体分为两个大的方面:
一,国家对民营企业的政策法律,法规没有执行到位,对民营企业扶持的力度不够.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没有正视到民营企业在当今市场经济中所占的重要地位
(二),没有把民营企业与国企一样地公平对待
(三),没有对民营企业的发展战略加以引导
(四)只要求民营增加上交的税收,对民营企业在发展中融资的困难却视而不见
(五),没有切实执行国家对民营企业的各项优惠政策.
二: 民营企业自身存在着许多先天性和结构性的缺陷.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民营企业在发展初期的”原罪现象”导致有部分民营企业的运作非常不规范,对政府的扶持及引导采取不配合的态度,从而影响企业的二次发展
(二) 在新的经济形势下,有些民营企业已不能适应快速变化宏观环境
——产业环境
——市场环境
——政策环境
——竞争方式
——技术环境
(三) 没有足够发展的能力支撑企业的二次发展
——企业生命周期
——创业期的能力
——发展期的能力
——成熟期的能力
(四) 企业家和经营者的客观能力不足
——创业者的局限性
——地域条件
——技术
——经济文化
——业务选择
企业家和经营者的主观能力不足
——企业的本质与人格化
——企业愿景和目标
——企业决策能力
——企业意志能力
民营快消品企业该如何突破发展瓶颈?
要解决民营快消品企业的发展瓶颈,笔者认为要从宏观方面和微观方面两个方面来阐诉.
从宏观方面来分析,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确立企业百年发展的企业愿景
二,制订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长期战略目标
三,因时而异,因地制宜制定制订企业阶段性战略
四,结合自身资源,合理规划企业今后的产业发展布局
五,打造以人为本,文化留人,制度管人,福利引人的现代化企业理念
六,接轨世界市场,加强自主研发能力调整及优化产品线结构
七,企业注意定要抛弃中国民营企业主原有的"帝王"情节,进一步解放思想,做到尊重知识,依靠知识,创新知识
从微观方面来分析,民营企业要突破发展瓶颈,必须确立健全的设备系统、质量保证系统、管理系统、营销系统、决策指挥系统并且各子系统紧密协作。经济学中的木桶原理,说明木桶盛水的多少是由最短的一块木板决定的,同样,企业成长的能力大小是由企业内部最弱的子系统决定的。因此,从这一战略视角出发,民营企业要弄清自己企业的最薄弱的、次薄弱的、再次薄弱的子系统,然后才能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强化自己企业的成长能力和管理能力。企业发展的关键是要把重点放在各种局限上,即把重点放在链条的薄弱环节上,而不能仅仅满足于能做什么改进,就做什么改进。在绝大多数民营企业里,最薄弱的环节不是客观因素,而是已根植于思维及行动方式中的”中国式的管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