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文化:孔府家酒的重生机遇
★新闻回放
孔府家夺回孔子祭酒权
面对即将来临的2007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孔府家酒的每一名员工都很兴奋,因为在过去的三个月里,孔子祭酒权终于回到孔府家酒的名下。
2007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办公室给予曲阜孔府家酒业有限公司正式答复:2007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祭酒和接待用酒,唯一指定孔府家酒,孔府家董事长邱振新被授予2007年度祭孔大典唯一民间祭祀人。
同样在去年这个时候,孔府家酒业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李建国曾为了这个祭酒权,在自家门口举办的孔子文化节期间几经努力,但因种种原因,孔府家酒未得到孔子祭酒权。为此,孔府家人深感惋惜。
在经历了一年多的“迷失后”,2006年孔府家再次回家,并重新扛起了质量兴酒的大旗。由于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有着让消费者满意的口碑,回家后的孔府家酒开始二次发力,并赢得了中外嘉宾的高度认可,于是,便有了2007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办公室的正式确认函。
2007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办公室主任袁明告诉记者:“孔府家酒沿继了孔府酒坊的酿造技艺,它的文化内涵纯属弘扬儒家文化的代表产品。其名、实、形三位一体,深受海内外消费者的喜爱,被认定为此次大典的祭祀、接待用酒,当之无愧。”“孔府家酒具备了三种文化的积淀:孔子文化、孔府文化和家文化,这三种文化凝聚了孔府家酒得天独厚的酒文化。”邱振新如是说。原载于2007年9月26日《华夏酒报》
似乎没有一个品牌,让我们看到在经过昌盛而衰落后,又具备如此强烈的复兴意志;营销界也似乎还没有一个案例能够像孔府家这样成为足供全面研究的样板。孔府家酒的成功,代表了一个时代的奇迹;孔府家酒的败局,伴随着几乎同时的秦池、三株、红桃K等,泯然众人矣;然而,与众多昙花一现的品牌不同的是,孔府家酒衰落后的不懈努力,总让人在悲壮情绪中感到希望。——题记
尝试“孔”文化的成功
“祭酒权”意义何在?为什么让孔府家人如此魂牵梦绕?
我们这里所谓的“祭酒权”,就是在祭孔典礼上的专用祭酒。一般来说,这款酒应该具备较高的知名度,同时,酒企业也要具备一定实力。当然,最好这款酒和孔子文化有着较为紧密的关联。
有着辉煌历史和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孔府家酒从1986年到2004年,一直承担着祭孔大典的祭酒权这一神圣使命。然而2006年,孔府家因与承包经营方的矛盾,祭酒权被另一中国名酒夺得。而2007年祭孔大典祭酒权的回归对孔府家公司有着别样的意义,正像孔府家公司董事长邱振新先生对媒体所说的:“祭酒权回归的意义,不仅仅是在本届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以及祭孔大典上孔府家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起到极大的品牌传播作用,更重要的是我们通过这一事件赢得了人心的回归,包括经销商客户、消费者,也包括我们孔府家公司员工的人心回归。我们向大家展示的是我们促使孔府家这块金字招牌再度辉煌的信心和实力。”
通过媒体的报道,我们可以看到,在2007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上,孔府家公司借力而上,利用祭酒权回归做足了文章,从城市节日气氛的营造到文化节开幕式、祭孔大典孔府家人都积极参与其中,借节营销的孔府家公司,不仅赢得了直接的经济效益,而且借助央视等媒体的力量赢得了世界的尊重,提升了品牌美誉度。
过往成败皆由“家文化”
孔府家公司成立于1958年,至今已走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今天,我们在这里谈“孔”文化是孔府家酒的重生机遇,就不得不谈到孔府家酒的“家文化”。
1985年,孔府家酒形成了独有的产品特色,以低度白酒和大陶包装瓶为特色的孔府家酒在1989年举行的第五届全国评酒会上荣获国家“银质奖”,成为山东省第一个、也是至今唯一的国优粮食酒;而国人真正了解孔府家,却是在1993年。在这一年,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区域品牌完成了全国品牌的跨越。
分析孔府家酒成功的原因,从产品角度看,第一是酒水品质。孔府家酒追求并做到了“三正三香”(香正、味正、酒体正;闻香、入口香、回味香),成为低度鲁酒的典范;第二是包装形式,采用大陶包装瓶让人耳目一新;第三是品牌文化,就是大家所共知的“家文化”;第四是强势的广告推广,王姬的一句“孔府家酒,叫人想家”,具有白酒品牌代言人首创意义。
现在看来,这四点实在是品牌塑造和市场开拓的常规方法,并没有什么独到出奇之处,但孔府家何以藉此成功呢?这就应了那句古话:“时势造英雄。”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正是中国经济的转型期,白酒市场需求旺盛,而市场营销手段普遍低级贫乏。现在看来,平淡无奇的孔府家“四板斧”在当时却具有超前的领先意义。
然而,在孔府家“行有余力”的1993年到1998年的昌盛辉煌时期,孔府家的“家文化”始终处于低级发展甚至停滞不前的状态。孔府家的“家文化”到底是什么?这个核心问题,历时五年的孔府家并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孔府家的“家文化”最终让人失望地感觉到,无非是“想家”这么一个肤浅的概念而已。
时光流转到2000年,给孔府家带来了新的希望。这个希望并不在于企业领导班子的调整,而是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将“孔府家酒”誉为了继“孔府”“孔庙”“孔林”之后的“第四孔”。这应该是孔府家放弃“家文化”,转型为“孔文化”的历史机遇。然而,当时的孔府家公司聘请的外脑并没有完全理解“孔文化”的战略思路,而是再度演绎“家文化”。刘欢代言的广告片《一杯孔府家万里》制作精美,但在品牌内涵贫乏而市场环境剧变的前提下,广告的效应无疑如同杯水车薪。这次耗资巨大而不适时宜的大制作也是孔府家“家文化”的一次回光返照。
2003年,深圳万基注资孔府家,收购孔府家集团90%的国有股份,将“孔府家”纳入旗下。“孔文化”显然成为前任的一个闪念,外行资本的眼光也仅仅能够看到曾经辉煌的“家文化”。2004年,一句“孔府家酒,成就大家”的广告词横空出世,“家文化”成为“大众文化”,或者是“大腕文化”。原本家庭意义上的“家文化”概念因被无限放大而面目模糊。随着深圳万基的黯然退出,“家文化”的这次起死回生变成了寿终正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