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酒世界网

转型,你到底行不行?

中国营销传播网 2009-06-08 10:58 营销分析
在产业升级转型越来越成为整个社会主旋律的今天,很多人对转型到底意味着什么其实还不甚明了。目前,一方面政府在极力呼吁企业要认清形势、转变观念,赶快升级转型,另一方面很多企业面对急转直下的经营环境进退失据、左右为难转还是不转?怎么转?这着实是困扰企业的

在产业升级转型越来越成为整个社会主旋律的今天,很多人对转型到底意味着什么其实还不甚明了。目前,一方面政府在极力呼吁企业要认清形势、转变观念,赶快升级转型,另一方面很多企业面对急转直下的经营环境进退失据、左右为难——转还是不转?怎么转?这着实是困扰企业的大问题!
  按照我个人的理解,转型就是改变企业经营的形态,进行产业战略或者市场战略的转移,如从外销型企业转向内外并重型企业,而升级则是从生产低附加值产品转向高附加值产品等。具体如何做到,现在大家经常挂在嘴上的无非是加大研发投入、调整产品结构、注重品牌建设等几种方式,但实际上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具体情况,特别是对于广东广大的中小企业来说,在上述两大策略背后,就是企业在经营思想与管理理念上的转型与升级。要不要转,采取哪种方式转,关键还在于企业主的思路和素质。  

  去年听说了好几个转型失败的例子。往往是做加工贸易接OEM订单辛辛苦苦积累了一些资本,当订单减少、价格下降时,自然想到了通过做品牌拓展内销市场来维持企业的继续发展。但不料做内销、做品牌并没那么简单,钱投入了不少,也没少操心,到头来看不到任何希望的火光,而要坚持下去,还需要继续大量投入,真让人难以取舍。于是有人感叹:不转型是等死,转型是找死!  

  一直以来,我们的市场整体上是一个机会型市场,很多行业的竞争讲企业的资源和机会把握能力。企业主往往以敏锐的商机捕捉能力、机动灵活的运作获得发展先机,一两张订单催生一个上千人的大厂,一个档口做成几千万上亿生意额的企业屡见不鲜。这个时候大家都在说:钱真好赚啦,都不知道怎么回事就赚到那么多钱。如今风向一变,大部分企业没有对悄然发生变化的市场环境有足够的预估和准备,表面上看,做外销的面临订单减少、成本加大、竞争加剧、产业转移等压力,做内销的则面临品牌、商业模式、人才团队等压力,实际上是因为企业间的竞争已由粗放型的单点优势竞争转向相对精密复杂型的综合优势之间的竞争,由一招一式的竞争转向持久创新能力的竞争。  

  沧海横流、大浪淘沙。一个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立足,光有点子式的聪明已远远不够,内内外外的环境相比以前要复杂很多,对企业负责人的知识水平、驾驭复杂形势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企业负责人还抱着小富即安或一夜暴富的想法,抱着机会主义的投机心态,那意味他已成为过去式。建议还是别去学时髦谈转型升级,不如明智些,知难而退,拿那些辛苦攒下的钱做点其他投资算了。  

  那现阶段广大的中小企业怎样才能具备应有的心态和能力,去拥抱新环境,通过转型升级,将自己的企业带上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转型升级第一步:从心开始——换档   

  我们说这世上的生意人分为三种:

  第一种是发家致富型。这种人做生意的目的很明确也很朴素,就是为了赚钱改善自己和家人的生活条件;

  第二种是事业追求型。这种人将经商看成是实现自身价值的一种载体,不光要赚钱改善生活,还要完成自身的修炼;

  第三种是社会使命型。这种人往往将兼济天下的理想和经商融合在一起,相对已经超脱了纯粹的物质追求,更看重通过企业的成功来实现对社会的贡献。

  这三种人与企业的规模没有直接关系,很多公司做到很大了,老板还属于第一种情况,有些公司很小,老板就开始具有第三种情况的特点。但三种观念必然会反映出不同的企业经营手法,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企业的竞争能力类型! 由于不同的市场环境和行业发展阶段,对企业的竞争力类型要求都不一样,因此三种类型的企业都有它存活的土壤和发展的机遇。关键是不要将稻谷种在菜地里。

  所以企业的老板升级转型时首先要问自己三个问题:

  一、我抱着什么心态在做这个企业?捞一把就走还是过桥的抑或是终生事业?

  二、企业所处行业的特性和所处的发展阶段?弄清楚本质是与自己的竞争还是与同行的竞争,如果是与竞争对手的较量,那是拼技术、拼成本,还是拼人才、拼资本?

  三、企业目前的困境(转型升级的原因)哪些是基于自己“特有”的心态而采取的经营思路和手法不当引起的。

  一轮下来,恭喜你,你已经找到了转型升级的最源头也是最核心的部分。 
转型升级二步:善于借火——加油 

  佛家有句经典的话:借来的火点不亮心灵的灯。但在商业思想薪火相传的今天,很多转型升级企业面临的问题基本上都不新鲜。可能困扰你几年的问题,只不过是可以轻松捅破的一层纸;你满怀信心的计划,很有可能已被无数先烈证明是一个陷阱。所以在制订具体的策略措施时,广大的中小企业主面临很大的考验,因为他们不象成熟的大公司,拥有从战略制定到执行评估的完整体系,很多想法都来自以企业主为主的少数几个人。

  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主正确的大局观和良好的学习能力至关重要。很多从小到大的企业主要就是因为拥有一个善于学习、努力掌握企业管理规律的带头人。海尔张瑞敏刚出山的时候不知管理为何物,现在动不动就能弄个西方著名商学院视为经典的案例。平安的马明哲28岁前还只是个司机,但现在全世界研究金融的人都要收集他的经营观点。

  我们给广大中小企业主的建议是必须尽早在自己的脑海里建立起有关现代企业管理的思考框架,潜意识里要知道一个优秀的企业具体由哪些要素构成。自己来不及形成某项具体的能力不要紧,关键是能预知或事后判断还缺哪一块或差在哪一块。接下来除了自己不断的学习提高外,要学会通过引进人才来形成搭建组织的能力,懂得与社会上的专业机构合作来提升具体的组织能力。  

  转型升级三步:你是你的唯一——操控

  笔者有一个校友,十年前大学毕业南下闯广东,因为大学学计算机的缘故,首先在深圳的赛格电子市场租了个小档口,开始靠给别人装机,然后贩卖电脑周边产品,再到提供建设局域网服务,算是抓住了个人电脑市场飞速发展的机遇,赚到了自己的第一桶金。

  到了04年,开始发现纯粹的电子批发贸易没什么前景。于是想着找新门路,那年在没有任何生产能力的情况下,带着老婆(当时还是女朋友后)拿着一些样品和宣传单页跑到德国去参展,不小心幸运地接了两个单子,在这几张单子的运作过程中赚了一点小钱,同时开始意识到如果完全没有生产能力靠接单不能保证质量和交货日期,风险太大。于是在布吉租了个300平方的地方,几十号人弄了个“三无”小厂,但一上来就很重视质量,花钱上ISO。这中间有个小插曲,就是花钱找来的ISO管理顾问公司只管收钱发证,根本帮不到自己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质量保障体系,结果中途把别人炒了,靠着自己半桶水摸索着做完整个项目。方法虽然有些土,但从此公司出品的质量上了一个大台阶,还形成了一套有自身特色的质量保障体系,生意也蒸蒸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