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酒世界网

茅台小环境”顶不住“大环境”

华夏酒报 2010-09-01 10:37 营销分析
“水危机”威胁茅台酒
提要:无奈,茅台酿酒的“小环境”顶不住“大环境”的恶化。贵州师范大学中国南方喀斯特研究院教授任晓冬带来了一份赤水河流域水资源环境报告,其中指出,这一区域的森林覆盖率已从1950年的35%左右下降到现在的20%左右;随着水土涵养能力下降,赤水河最近20多年的来水量已经较以前减少6.5%;而对茅台酒厂来说,更致命的威胁在于水源遭受污染。

  酿造茅台酒的水,主要取自赤水河中游,而眼下,赤水河上游沿岸纷纷搞起煤电、化工和矿产等重污染、高耗能企业,导致水质下降,且已波及中下游。专家疾呼,如果这种情况不改变,高品质的茅台酒将可能不复存在。

  在同济大学近日召开的2010城市地质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论坛上,多位专家指出,包括茅台酒的“水危机”在内,不合理规划和仓促开发已经给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破坏,成为可持续发展的障碍。

  “小环境”顶不住“大环境”

  被誉为“国酒”的贵州茅台,是中国大曲酱香型白酒的代表作。科研人员发现,这种酒之所以有独特的“茅香”,与酒厂所在的贵州仁怀市茅台镇“难以复制的生态小环境”直接相关,这个“小环境”由水、微生物群落、土壤植被,以及特殊的气候和自然条件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而成。

  无奈,茅台酿酒的“小环境”顶不住“大环境”的恶化。贵州师范大学中国南方喀斯特研究院教授任晓冬带来了一份赤水河流域水资源环境报告,其中指出,这一区域的森林覆盖率已从1950年的35%左右下降到现在的20%左右;随着水土涵养能力下降,赤水河最近20多年的来水量已经较以前减少6.5%;而对茅台酒厂来说,更致命的威胁在于水源遭受污染。

  过去也曾做过异地酿造茅台酒的尝试,人们把茅台酒的生产原料包括颇有神奇色彩的窖泥搬到遵义市,由茅台酒厂的技师严格按照标准工艺酿造,结果酒虽不错,但与茅台的风味差别颇大,只好起名“珍酒”。

  全流域整体规划至今推不动

  “珍酒”的故事说明了一件事:不在茅台镇酿造的酒,不可能是茅台酒。然而,要保护茅台酿酒离不开的赤水河,困难重重。

  任晓冬说,包括河流在内的生态环境保护,在我们这儿有一道独特的难题:人为的行政区划把必须整体保护的自然环境分割开来,各个局部在经济布局和产业发展上各自打算,对环境往往只管自己不顾他人。赤水河流域是一个典型案例。

  他告诉记者,赤水河流经云南、贵州、四川三省的13个县市。从五六年前起,有关部门就提出要对整个流域进行综合规划,以期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但各方至今没有达成一致。颇具讽刺意味的是,一些酿酒企业尽管自己也在用赤水河的水,明知酿酒对水质的高要求,但对污水处理始终不起劲、不到位,自己也成了水污染源。贵州的仁怀、习水和四川的古蔺、叙永等地,主导产业是酿酒,但为了经济扩容,这些地方仍然强调发展包括煤电在内的重污染产业。面对“水危机”,“别说一家酿酒企业没法去说服上游的地方政府甚至同行企业保护好水质,同级的政府之间也很难沟通、合作。”

  专家感叹,如今水质堪忧的赤水河流域,本来完全可以山清水秀;但如果沿岸各地都只顾自己的利益,那么整个流域的可持续发展就没有保障。

  “赶超”意识过强会埋下隐患

  茅台酒“水危机”是一个预警。更多专家在论坛上指出,忽视地质地貌和地理环境,不做科学规划而肆意开发,那么等待人们的将不仅仅是美好生活的逐步失去,就连最基本的安全需求都将难保。

  “现在很多城市都有过于强烈的赶超意识,二三线城市渴望赶超省会城市,省会城市则纷纷把目标调高为‘国际大都市’……”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卢耀如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赶超”意识催生了很多重大工程项目,“要盖更多的高楼大厦,要开挖地铁、隧道,虽然我们的施工技术确实越来越高,但工程项目还必须考虑地质承受能力。”

  卢耀如指出,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规划部门应该有立足“防灾”的忧患意识。“对上海来说,如何防止地面沉降是在未来发展时需着重考虑的问题;而山区城市如何防治泥石流、滑坡灾害,沿海城市如何防范台风以及暴雨引发的内涝灾害,都要在做规划时充分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