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企业在中国医疗行业的历史令人失望
截至目前,外国企业在中国医疗行业的历史令人失望,德睿医疗咨询(上海)有限公司(Dorenfest China Healt
截至目前,外国企业在中国医疗行业的历史令人失望,德睿医疗咨询(上海)有限公司(Dorenfest China Health care Group)总裁兼首席执行官窦仁法(Sheldon Dorenfest,音译)说道,这家咨询公司成立于2006年,总部设在芝加哥。多年以来,窦仁法一直与十多家中国医院直接合作,而且访问了17个城市的100家医院,他自己从来没有担当过投资商的角色。“如果我投资了,那我的钱早就打水漂了,”他说道,“有不少外国人在私企或外企投资,其中有很多人"血本无归"。”
可以肯定的是,即便是现在,障碍依然存在,不仅仅是因为繁文缛节及招聘医务人员的难度,还有在资源及政策影响方面,公共机构较私营机构具有的巨大优势,更不消说与日俱增的公众认可度。窦仁法指出,北京国际心脏病医院(BIHH)的停业,正是外国医疗企业在中国面临的诸多困境的一个典型,他称其为“事难遂愿的典范”。2002年,来自亚利桑那心脏病学会的八名医生,以及其他六名美国医生和外国投资者,与中国的一家民营房地产开发商泰和公司(Tai He Corporation)展开合作,创建了一所拥有60个床位的合资医院。该项目享有免费土地使用权,但是在与中国的各个政府部门打交道的过程中遇到了问题,由于不能得到这些部门的协助,因而无法启动和经营下去。
“等到项目可以落地的时候,经营许可证已经过期了,”一位熟知该项目内情的医疗咨询机构的资深经理说道,“参与该项目的外国人是触碰了"高压线"的典型例子。他们对中国的国情考虑得太过简单,投入资金过少,之后就陷入了资金链困境。他们融到了一些资金,但仍是杯水车薪。经营许可证到期必须更新。到了紧要关头,由于项目耗时太久,投资商弃之而去。”到2006年,该医院项目已不复存在。
让专家们担心的是,BIHH并不是一个特例,许多投资者仍在面临许多同样的挑战。目前,北京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会长彼得·刘(Peter Liu,音译)正在与美国投资者合作一个合资医院项目,他说道,“我们的项目组一直等了五、六年的时间,盼望着我们的合资医院能够开业,但是我们至今仍然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开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