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否成为世界最大的“旅游目的地国”
如果以崇高的目的发展旅游业就会增强中国与世界的和谐、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若是把旅游业当作赚外汇的摇钱树就会有损中国的国际形象。
在人类历史上,中国和印度次大陆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好客与最令人向往的“旅游目的地”,使得孔子发出“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言论,使得唐朝诗人王勃道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豪言壮语。中国的特点是山河锦绣、人口众多、文化悠久,又受“天人合一”思想指导,注重“天时、地利、人和”之间的互动。岳飞那一介武夫竟能有“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的磅礴人生观与宇宙空间感觉,像李白那样的中国文人就更是三句不离大自然了。中外游客在中国旅游能尽情享受美景、文化、历史、人情、风俗、烹饪。
中国这从古到今的世界“旅游目的地国”又制造了超国界文化交流的旅游奇迹。比方说,印度佛教的八大菩萨弥勒在中国变成“未来佛”,他的神龛遍布中国,在印度却较难找到;观音、文殊、普贤、地藏都在神州大地(而不是天竺印度)设立大本营,他们的世界各国信徒都不远千里来中国膜拜。中国境内的伊斯兰、摩尼教、印度教、天主教、基督教等名胜也不少。游客走遍中国就可看到世界文明的缩影。
不禁想起隋炀帝统治时代,为了招徕外国商人,当他们到达首都时免费酒饭招待,还用彩色丝绸把树木打扮一番。外国商人问为什么,就对他们说中国如何富裕。可是,外国商人入境时沿途都看到贫穷现象,反问说,为什么不把这些丝绸施舍给那些穷人呢?这个例子说明中国建设旅游业“软环境和硬环境”还必须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配套,不然就只有“金玉其外”而没有“金玉其内”了。
八十年代印度驻华大使文克曾经对“我们的朋友遍天下”这一口号稍有意见,认为有“我字当头”之嫌,如果改成“全世界都是我们(中国)的朋友”,那就是真正的国际主义精神。我看这种偏向在中国各行各业都很普遍,旅游业更有点像宣扬“中国中心论”的山头,有时会引起外国朋友反感。
中国旅游业发展最大的缺点是忽略文明而商业化气息过于浓厚,甚至把数千年文明古迹也商品化了。还有游客所到各处甚至大城市的停车场与穷乡僻壤,都变成“兜售者”(有的是变相讨乞)的用武之地,外地游客就像蜜糖被苍蝇叮上,游兴大减。从这点来看,王岐山谈到的“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切实维护旅游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十分重要。
在海外经常听到外国朋友访问中国的反应,多半都喜欢中国,但也不乏上当受骗的。我看中国变成世界最大的“旅游目的地国”并不难。中国这样一个有悠久历史文化的世界少有的“文明国”应该成为世界最文明、最礼貌、最友善、最令人向往、最令人难忘的“旅游目的地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