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消费者对食品安全丑闻的巨大耐受力
中国消费者对食品安全丑闻的巨大耐受力让双汇集团这次侥幸逃过一劫,避免落入三鹿那样的命运。但即使被曝光的“问题食品”只是少数,消费者仍将这种担忧扩大到更广泛的日常商品目录上,这让许多食品供应商和零售商事实上处于越来越脆弱的品牌信任环境中。
不过,这一紧张关系却意外造就了新的商业机会,让以往难以推广的食品可追溯模式有了大显身手的机会。
比如你购买的任何一个苹果,都拥有一个身份编号,通过这个身份编号可以轻易地查询到它的过往信息:所在农场的土壤是否受到污染,用的什么农药、种植采收是否按照规范操作,甚至农户是谁、运输过程如何、政府质监部门的结果等信息都记录在内。一个简单的应用体现是,如果你担心日本附近海域的水产品可能受核辐射影响,这个可信赖的系统能告诉你,某款水产品的产地并非核辐射波及区?域。
这样的可追溯体系,在麦德龙的中国部分门店已经实现。这家德国公司是仅次于沃尔玛、家乐福的全球第三大零售集团。以其在上海的门店为例,猪肉已经100%实现可追溯,所有生鲜产品的可追溯比例约为40%。“希望未来能提高到80%左右。”锦江麦德龙现购自运有限公司超生鲜总经理麦天赐告诉《环球企业家》。
实际上,无论是中国政府在2007年颁布的《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管理办法》,还是2009年发布的《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都对食品的可追溯体系提出了要求。但截至目前,在大型零售商中,依然只有麦德龙在中国拥有完整的体系建设。零售商对可追溯体系建设兴致不高的直接原因并不复杂。大型零售商更多依靠自己的品牌来赢得消费者的信任,顾客很少怀疑沃尔玛、家乐福等超市生鲜食品的质量。在大多顾客对可追溯完全没有概念的时候,普通商品并不愁销售。
最新的推动力来自政府。商务部在2月底宣布,将在部分城市试点建立覆盖全部大型批发市场、大中型连锁超市和机械化定点屠宰厂,以及不少于50%的标准化菜市场和部分团体消费单位的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