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酒世界网

智业公司如何过冬

中国营销传播网 2009-01-14 09:55 营销资料
经济的严寒于这个冬季来临之前猝然来袭,在资金链断裂、市场低迷的大背景下,作为依附性很强的智业公司自然也难独善其身。盛宴散去是心焦的彷徨和对前行的恐惧,这个严冬,智业公司该如何应对?是逆势出击,还是坚守等待,抑或是闭关修炼? 一半是冬天,一半是春天 文/

 经济的严寒于这个冬季来临之前猝然来袭,在资金链断裂、市场低迷的大背景下,作为依附性很强的智业公司自然也难独善其身。盛宴散去是心焦的彷徨和对前行的恐惧,这个严冬,智业公司该如何应对?是逆势出击,还是坚守等待,抑或是闭关修炼?

一半是冬天,一半是春天
  文/叶茂中

  “智业过冬”不能一概而论。

  智业公司分两种:一种是广告型的,以广告制作、广告代理为主营业务;另一种是营销型的,以营销策划为主。

  其实冬天只是针对前者而言的,而且也不是从2008年才开始的,“广告型”早已体弱多病了。

  《2007年中国广告年鉴》公布:“2006年,全国广告公司经营额631.3亿元,比上一年增加15.9亿元,增长了2.6%;广告公司数量99368户,比上一年增加15095户,增长17.9%。”

  做智业的经常帮客户计算“单店效益”,从这组数字我们就可以看出,广告业是店越开越多,钱越赚越少,单店效益直线下滑。要知道,2006年的通货膨胀率都超过2.6%!因此,我们说广告型公司的体质早就很弱了。2007年中国成为仅次于美、日的第三大广告市场,业内一片欢呼。其实这个世界第三是靠客户的广告投入支撑的,换句话说,是客户救了广告公司。现在一阵风过来,客户打喷嚏,当然会有大批的人感冒。

  单从广告投入减少来看,影响最直接的是国际型广告公司,汽车类、高档商品类客户影响尤烈。而且因为广告预算的时间关系,真正的严冬将从2009年开始。

  相反营销策划型公司正进入春天。一方面,企业资金紧张,在少广告甚至是无广告情况下面临着如何提升销量、建立品牌的问题。另一方面,大量出口型企业转做内销,他们直接面对的就是:无团队、无渠道、无品牌。那么如何“无”中生“有”?如何在上万家竞争对手同时转向的情况下花小钱办大事!这些恰恰是营销策划公司的强项,广告公司并不能给出完整的、有实效的解决方案。

  因此广告公司进入冬天的时候,营销策划公司恰好迎来它的春天。

  从去年开始,叶茂中营销策划机构就充分感受到这一趋势,也正在服务这一类型的客户。目前来看,效果不错。

  危机即转机。上世纪70年代,西方“能源危机”、“金融危机”同步爆发,企业界哀鸿遍野,但就是这一阶段孕育了接下来三十年的繁荣和商业规则的全面升级。此次“冬天”一样如此,关键是抓住规律,抓住趋势。

  企业家们是否想过:数以百万计的企业外销转内销,如果大家都按照传统模式建团队、建渠道、建品牌,那么对资源的争夺,对时间、金钱的浪费是不可想象的!也没有几人能成功。现有的建立“自有品牌”的模式很可能在把企业引向深渊!

  明智的企业家要想跳出重围,必然率先思考新商业、新规则。如在世界范围内,零售体系连锁化和无店铺化是两大趋势,电视购物又是无店铺业态中增长最快的。2007年美国电视购物销售额已占全美零售总额的10%,在韩国这一比例为8%,而中国仅为0.12%!因此这一业态必然高速发展。近三年,中国电视购物的增速已达年23.7%,我们预计它的速度还会更快。因为它恰好是解决无团队、无渠道、无品牌这“三无”问题的一揽子方案。“三无”是地狱,“三无”加“一无(无店铺)”,可能地狱变天堂。

  今天很多企业家还认为网店、电视购物等手段只是正常销售的补充和点缀,甚至怀疑电视购物会影响品牌形象。叶茂中营销策划机构则认为,几年内“无店铺”就会成为新生意模式的重要环节,谁能抓住,谁就有可能制定规则,然后让别人来遵守! 

  截稿时传来最新消息:素有“中国经济晴雨表”、“市场风向标”之称的2009央视招标结束,13小时央视笑纳92.6亿,比上年增长12亿元,增幅18%;新闻联播后第一标版由巨人集团以4330万元竞得,价格比去年贵820万元。

  叶茂中机构认为,这一方面说明“冬天”并没有挡住强者的脚步,有志进取的企业正在加速。另一方面说明优质媒介资源的争夺已经白热化。2008年是奥运年,如此强大的势能也只为央视招标带来18%的增幅;而2009年,这个“冬天”增幅居然能与之持平。可见资源的争夺已经全面展开,而且不只在媒介,我们预计渠道资源的争夺将会更激烈。

  现在建立品牌的门槛越来越高,企业与智业的合作正在两极化:强者需要营销策划公司帮它抢占优质资源;弱者需要营销策划公司帮它创造新模式、开发新资源。

  无论哪一种对我们来说都是好事。叶茂中机构相信。“冬天”里最稀缺的不是媒介、渠道,而是能深刻洞察营销真相的头脑。2009年央视招标大会明标第一标由史玉柱这个营销大师获得,尤其让人回味!

危•机——浅谈金融风暴下智业公司的生存之道
  文/彭家煌

  这次源于美国的金融风暴,其破坏力大大超出我们每个人的预期:资金断流、市场萎靡、行业衰退……更糟的是,风暴似乎并没有过去,在可预见的未来,还有更坏的日子在等着我们。

  所谓“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在如此的大环境下,作为“寄生行业”的智业公司既有远虑,更有近忧。好在,作为一个视危机如常态的行业,危机意识似乎总与我们如影随形——因为我们总在解决客户不能解决的难题,因为每次作业都是站在风口浪尖上直面挑战,因为每一次的“头脑风暴”直接决定着是否能有效地解决眼前的问题。所以,这个行业每个从业者血液里与生俱来的化解危机的能力,或许能帮助整个行业更好地度过时下的寒冬。

  汉语的确博大精深,“危机”一词,实则包含了中国人对事物两面性的洞察:一半是“危”,一半是“机”。一方面大批工厂倒闭,出口下滑,大规模裁员……另一方面则是产业升级、扩大内需的要求日益迫切——在“危机”的十字路口,智业公司需要解决的问题会有很多,有客户的,有自己的,还有消费者的。

  危机之于客户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智业公司要为客户解决问题,才有其存在的价值。很多企业必将压缩成本、削减支出,波及到对营销、传媒等的投入,智业公司的收入也会随之大幅缩水。但同时,产业升级、扩大内需也必将加速。一些有能力由出口转向国内市场的公司,迫切需要智业公司施以援手;而对于扩大内需,智业公司当然有着丰富的市场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