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酒世界网

全县红枣减产不减值

食品产业网 2011-01-19 17:28 地方特产
佳县红枣减产不减值-食品产业网
  日前,从“红枣名乡”佳县传来喜讯,据该县林业部门年终统计,全县2010年红枣产值6亿元,较上一年增加50%。由于受气候异常影响,佳县红枣严重减产,全县产枣1.2亿公斤,较2009年减产30%左右。但由于市场枣价一路飙升,枣农减产不减值,全县农民人均收入仅红枣一项可达2600元。

  全县红枣减产不减值

  个别大户收入过20万元,5万元以下枣农羞于开口

  岁末年关之际,佳县产枣大乡朱家坬的枣农一点都没闲着,沿着稍通路,你会看到路两边的枣树根部都被涂上了一层石灰白,在冬日的黄土高原格外显眼。

  “冬天枣树主干涂白,是枣树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防虫、防冻、防牲口啃咬。”朱家坬乡党委书记任锦双介绍,2010年在全县红枣总量减产的情况下,朱家坬全乡红枣保持增产,就与冬春季节的防虫措施搞得好分不开。据统计,全乡收入2万元以上产枣大户有1447户、5万元以上产枣大户有671户、10万元以上产枣大户有61户,过20万元的也有好几户,红枣产业人均收入7500元,占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8100元的92.6%。

  “漫山遍野,到处都是打枣、捡枣和收枣的人,路上好多拉枣车,从来没有那么壮观!”光靠红枣就收入近16万元的垴坢疙塔村农民武占孝回想起3个多月前的情景依然有些激动。他说,那时候一天80块工钱雇人,管吃管住,都雇不到人。这样的情景持续了一个月左右,其中有段时间红枣价格一天一变化,“1公斤6块钱,不论大小,枣树地里就卖光了。”

  枣价飙升,最大的受益者是枣农。56岁的武占孝感慨这辈子都没见红枣卖得如此好过,有70多亩枣树的他,往年最多也就收入3万元左右。“16万元和3万元,这差距没法说,要是都赶在最好的价钱时卖掉,收入可超过20万元。”武占孝有些遗憾地说。

  同村的武敬爱雇人捡枣光工钱就支出去1.2万多元,3万公斤红枣收入14万元。“以前的饥荒(欠的债)都还清了,新修了3间砖房,还添置了洗衣机!”武敬爱老伴郭崔娥的话里透出一种浓浓的幸福感。

  “收入5万元以下的都不好意思说,怕说出来人家笑话。”朱家坬乡乡长张如晖笑言。他说,全乡在扩大红枣种植面积的同时,狠抓了春秋两季低产枣园改造、物理防虫、修剪疏果等增产增收措施的落实。新建了100多座红枣烤炉,全乡红枣加工产业初具规模。同时,全面打造了泥河沟村“千年红枣”这一品牌,进一步提升了“千年红枣”之乡、红枣大乡的知名度。

  据悉,目前有四川、湖南等地客商20余户,常驻该乡红枣加工批发市场进行红枣营销。

  让红火的产业更红火

  佳县提出打造全国最大的有机红枣生产基地

  数字最有说服力,在佳县发展县域经济的三大主导产业中,红枣是第一产业,也是农民增收的首要来源。

  2010年,佳县提出建设“中国有机红枣名县、陕西红枣大县、百万亩红枣基地”三大目标,制订出台了一系列加快红枣基地建设和红枣产业化发展的政策,大力实施“东枣西进”战略,一手扩基地、一手强加工,全年新栽红枣7万亩,而为了加快红枣产业发展,降低红枣产业风险,增加红枣加工能力,提高枣农收入,全县新建烤炉1000座,每座炉子由政府补助5000元。根据验收结果,红枣烤炉建设任务已全面完成。

  佳县红枣产业的家底到底怎么样?2010年,该县大规模开展了红枣产业普查工作,对红枣实行信息化管理,并不断建立完善县、乡、村三级红枣产业服务体系,加大对红枣产业的布局规划、基地建设、技术指导、虫情监测、加工销售等服务。县委、县政府还专门成立红枣产业化建设领导小组,并借鉴米脂“孟岔模式”,加快土地流转经营,涌现出上高寨乡徐家东沟1200亩红枣示范园等千亩以上流转大户,实现大户承包、产业化经营。

  “2011年,佳县将以建设百万亩红枣基地为目标,加快推进红枣产业化发展。”市委常委、佳县县委书记钱劳动表示,县委、县政府会继续采取财政补贴等奖励扶持政策,加大红枣基地建设、烤炉建设以及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扩大红枣生产规模,提高红枣加工能力,提升科技、营销等产业化服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