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心蔬菜从地头抓起
根据市政府近日出台的相关文件,决定通过打造食品安全生产链,从制度上保障食品安全并促进农民增收。打造农产品安全生产链的目标主要锁定在蔬菜、生猪、奶牛这三个关系国计民生的产业链上。8月31日,本报三路记者奔赴基层,采访相关产业发展情况。今日推出第一篇报道——“西部菜都”潼南的放心蔬菜是如何出炉的。
A 种植环节
每周要抽查药残2~3次
8月31日傍晚,当记者走进当地种销大户刘天波的菜园时,他正忙着和工人一起平整土地。“太热了,只有趁傍晚气温稍微低点时干活。”刘天波说,他在桂林街道小舟村有300~400亩的菜地,主要种萝卜、海椒、苦瓜。“按要求,只能使用高效低度农药。”
以种萝卜为例,从下种到收获周期为60天,仅使用两三次农药。萝卜下种时,会使用灭地下虫类的药,一般每亩地用量在3~4袋(10克/袋);下种3~4天后,萝卜种发芽了,这时会使用保苗类的药,每亩地用量不到10克;此后一般不会再用药,即使要用也只是用防蚜虫病的抗生素类药,一亩地10克/包的药需用15公斤的水稀释。
“药物在蔬菜上最多3天就会完全挥发,几乎无残留。”桂林街道农药残留检测站负责人朱小华说,检测站工作人员每周定点抽查2~3次,一旦药残超过50%就得重新种。
“种植中施什么肥,用什么农药,用药后多少天采收都有明确规定。”潼南县蔬菜局副局长米月茂称,县里在2009年就给18个镇乡、6个龙头企业建成了速测室,并在全县配备了50名安全检测员,所有检测结果都发送到县里的检测中心,确保蔬菜安全。
B 采购环节
菜品进收购站也要检测
这一时节,刘天波的菜园内能上市的仅剩苦瓜。9月1日凌晨5点,还在熟睡的记者便被刘天波叫醒,种销大户游文亮来收苦瓜的小货车到了。
游文亮说,菜收上来在收购站进行药残检测,检测合格才能上路。记者跟随游文亮的收菜车来到小舟村蔬菜专业合作社收购站。
“我们主要以仪器做快速检测。”负责检测的工作人员从车上拿来一根苦瓜,打开“农药残留快速测定仪”,剪取一片苦瓜切片放到烧杯里,再用移液枪取一管试剂注入烧杯,放置3分钟后,仪器“吐”出一张小票据。抽检结果:药残含量为1.2%。
“只要未超过50%即算合格。”检测人员小李告诉记者,合格的蔬菜并非一点农残都没有,与食物中可以含食品添加剂,但含量不能超标一个道理。
C 入市环节
市场门口专门设站检测
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运输路程,早上7点15分,游文亮收菜的车驶达江北盘溪蔬菜批发市场。这时,设在大门口一侧的检测站的两名工作人员便开始对车内蔬菜切片抽样。
记者跟随检测人员进入市场内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室看到,桌子上摆满了试管、烧杯、吸管及快速检测仪等设备。据工作人员介绍,从蔬菜表层刮下来的切片将会放在专门的溶液中浸泡,然后利用检测设备对其中的药残含量进行检查,若药残率超过50%属超标,若低于50%表示正常。
大约三四分钟后,游文亮这一车苦瓜的抽样检测全部达标,准许进入市场。
“检测站是市农委检测中心专门在市场设立的。”观农贸市场副总经理张晓强介绍,检测站专门负责各类蔬菜药残指标的快速检测,所有检测数据均要上传市农委检测中心备案,“一旦查出药残超标,该车不但不能入场,我们还会第一时间报告市农委检测中心,并通知工商、公安等部门前来调查。”
“政府加大对蔬菜产业的投入,是保证蔬菜安全、价格稳定和促进农户增收的重要措施之一。”市农委主任夏祖相表示,打造农产品安全生产链,既减少农产品产后损失,又促进了农民稳定增收。
致富工程
蔬菜标准化生产面达90% 菜农增收明显
为提高菜品质量和安全性,潼南县建立了“技术人员直接到户、科技成果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技术推广体制。“如今,全县蔬菜标准化生产面已达90%以上。”潼南县蔬菜局局长刘良伟说。
潼南县围绕蔬菜产业发展,让农民担当“主角”,在保障蔬菜安全的同时,也促进了当地农民的增收。
“去年一年,蔬菜产业带动菜农年人均增收8370元,全县300亩以上的种植大户已达52家。”潼南县蔬菜局副局长米月茂说,像桂林双坝村的林进辉,如今在县内承包400余亩地种菜,兼营蔬菜贩运,成为全市种菜状元。
“蔬菜安全与否,直接关系到我们菜农的经济利益。”同是种销大户的刘天波和游文亮均表示,如潼南的白萝卜,由于品质和安全过关,远销东北三省、北京、山东等地。“如今白萝卜的产地价格是过去未搞规模化标准种植前的2~3倍。”游文亮自豪地说,连山东寿光出口海外的白萝卜中都有潼南萝卜的身影。
而在有企业入驻的蔬菜基地,如今农民也变成产业工人,不但每年土地出租有500元/亩的稳定收入,人均每年还可获得1万元左右的务工收入。另外,作为潼南县内最大的桂林双坝蔬菜基地也由2006年的5000亩扩展到10万亩,家家户户变成了种菜专业户,年人均收入达68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