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成都蔬菜产业发展论坛暨科技成果推介会
紫红色的LED植物生长灯照射下,蔬菜变得色泽更饱满、水分更多、营养价值更高;经过品种改良的生姜不仅提高亩产量,姜味儿也更浓……11月21日,在“2011·成都蔬菜产业发展论坛暨科技成果推介会”上,65项蔬菜产业科技新成果新技术,让与会者们十足地看了一回“稀奇”。
令人眼花缭乱的展品背后,蔬菜产业动作频繁。在成都打造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进程中,现代科学技术与蔬菜产业的“联姻”正推动其向规模化、标准化顺利转型。
【看稀奇】
LED植物生长灯带来“神奇”效益
通过特制的LED灯光照射,不洒农药的蔬菜也能免受虫害;太阳光照不充足,蔬菜长势依旧旺盛,而且色泽饱满、营养更足。这样的种植技术,正是得益于一种叫做“LED植物生长灯”的新产品。由成都一家企业研发的这项新产品,目前正在成都双流永安镇、黄甲镇等多地推广应用。
企业负责人范亦岷向记者介绍说,蔬菜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只吸收了太阳光中的红橙光和蓝紫光,光能量的利用率很低,因此传统种植方式受自然环境影响很大。但LED植物生长灯则能根据不同种类蔬菜的需要智能调节光谱,在清洁环保灯光的照射下,植物既能提高营养成分,同时还能自动避虫,不需再喷洒农药。“如今现代农业正朝着设施农业和绿色农业方向发展,LED灯光技术将会在更多的植物工厂、温室、大棚中发挥作用。”
增产增收增效益,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环节。通过现代科技改良蔬菜品种,也能实现产量与质量地极大提升。当天推介会上,生姜新品种竹姜一号成为了参展的另一明星产品。
“过去每亩种植的姜种数量平均要600余公斤,成本接近7000元钱,每亩产生的经济效益大约为5000元,但经过科技改良后的竹姜一号,可以实现亩产经济效益近3万元。”大邑王泗镇敦义村的7亩生姜地里,从去年起开始种植起了新品种竹姜一号,已经初步显现了增产增收成效。
【说问题】
规模化要靠技术来支撑
蔬菜产业是成都农业的支柱产业之一。成都市蔬菜产业首席专家、四川省农业科学院院长李跃建介绍说,成都蔬菜产业模式正逐渐从分散向集中、规模生产。尤其在彭州、双流、金堂等蔬菜主产区,过去农户大片分散种植的场景,如今早已被标准化产业基地和专业生产合作社所取代。而且由于城镇化发展,城郊传统菜区逐渐向远郊粮区推移,新的蔬菜产区显得更集中和集约。
然而,如何提高单产数量和质量,却是当下成都需迫切解决的问题。由于新菜区扩张速度快、技术推广未及时跟上,从而导致蔬菜质量效益增长不明显。
“举个简单的例子。”李跃建说,同样将种植面积扩大到200亩-600亩,对于个体农户而言一定会增加收入,但对于企业而言,如果缺少大面积高产量的种植技术,仅靠增加工人数量,必定会因生产成本提高而亏损。“蔬菜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但同时更是技术密集型产业,走节本高产和适度规模道路,还需依靠科技的支撑。”
品种和技术在更大程度上影响着这个产业。调查显示,目前市场上缺乏增产幅度大、抗病性强、品质优、商品性好的突破性品种,在全省近十年育成品种中,适合加工专用类型品种低于10%,难以满足快速发展的设施生产和加工增效的需求;缺乏高效、省工、低成本的轻简化栽培技术,也是导致蔬菜集约化育苗技术和设施安全生产关键技术推广示范受限的重要原因;此外,缺乏病虫害高效、安全防控技术,采后处理技术和加工技术研究滞后等,都制约着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
【讲趋势】
科技助阵产业双赢
在李跃建眼中,成都正在培育的现代蔬菜产业将体现出几大特性:在质量上是绿色无公害的,产量上亩产水平提高30%-50%,同时成本降低10%,在生产组织模式上是集中集约的,最终实现双赢,城里市民享受优质安全蔬菜,农民实现收入提高。
“在我省的蔬菜产业发展定位中,以成都为中心的川西地区将建成全省蔬菜生产和加工中心、集散中心,我们提出的蔬菜发展策略是在基本稳定播种面积的前提下,以提高单产为主,实现蔬菜丰产增收。”李跃建分析说,今后成都将在蔬菜科技创新,建立健全蔬菜标准化生产体系、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标准园)、蔬菜安全生产评价认证体系等方面进行重点突破。
针对蔬菜的标准化、规模化生产经营,成都已经启动了城市蔬菜建设规划,将在全市建设优质、安全的城市蔬菜生产基地105万亩。其中,彭州市22万亩,双流县15万亩,金堂县10万亩,新都区7万亩,崇州市6万亩,龙泉驿区、青白江区、郫县、大邑县、蒲江县、新津县、温江区、都江堰市、邛崃市等各5万亩。
按照发展规划,到2015年,成都蔬菜种植面积将达275万亩,产量达486万吨;到2020年,面积将提高到280万亩,产量达到510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