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隆的高山蔬菜基地后年将拓展到20万亩
武隆的高山蔬菜种植结构长期以来被当地戏称为三白结构,即只有莲花白、大白菜、白萝卜三种。重庆晚报记者近日了解到,2008年在以科技特派员田时炳为首的团队指导下,武隆高山蔬菜产业的品种和产量均得到了提升。据悉,武隆的高山蔬菜基地后年将拓展到20万亩,产量达50万吨,产值预计达到8亿元左右。
专家引进新抗病品种
“5年前当地农民种植的蔬菜就是莲花白、大白菜、白萝卜三种,与市场需求的对接度差,加上农民种菜科技水平低、土壤连作障碍严重及蔬菜根肿病的影响,农民种菜的效益不高、不稳。”科技特派员、国家蔬菜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田时炳向重庆晚报记者表示,“尤其是根肿病,它的病菌在土里可以存活几年时间,导致高山上万亩土地不能种植蔬菜导致荒芜。”
2008年,田时炳及其团队作为科技特派员来到武隆,开展了连续5年的科技研究与示范工作。“高山蔬菜的一个市场优势是它的采收供应期正好在7~10月,这时候重庆正值蔬菜生产的茬口交替,属于蔬菜供应淡季,品种数量少。所以发展高山蔬菜正是填补蔬菜淡季供应的好时机。”田时炳表示,他的团队引进筛选了7~10月重庆市场相对紧缺而畅销的番茄、四季豆、黄瓜、茄子、瓢儿白、油麦菜等蔬菜品种,总共筛选出了适宜武隆高山的新品种和抗根肿病品种28个。
种5亩番茄收入超8万
“以前当地农民的种植观念比较落后,我觉得不能只采取集中课堂讲授的方式,而要不定期深入田间就具体问题具体指导,并对农民不定期开展田间新品种新技术的观摩学习。”田时炳表示,“我也是出身于农民家庭,所以对农业工作有感情。”据悉,为了能及时帮助到当地农户,田时炳向他们公布了自己的联系电话和邮箱,随时接受农民的咨询,5年来共接受农民电话、邮件咨询上千次。
在武隆县双河乡的高山蔬菜基地附近,重庆记者正好遇到一位名叫贺树华的农户。贺树华今年39岁,他表示:“以前我种的是莲花白,十二亩地,一年下来的收入是2万元左右。2011年起在田时炳老师的建议和指导下开始种番茄,一开始只种了两三亩,一年下来收入2万多元,比种莲花白的效益高多了。今年我种了5亩番茄,预计收入在8万元以上。”
另一位农户是双河乡芥子村的张世国,今年听取科技特派员张洪成的建议种了1.6亩水白菜,仅用50天的时间,花了600元的成本,收入近10000元。
每亩产值最高1万元
“武隆全县现在的高山蔬菜种植面积约33万亩,产量约45万吨。其中,田时炳等科技特派员开发的新品种占15%~20%,要想全部推广开还需要时间。”武隆县农委副主任樊国昌接受重庆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过去我们高山蔬菜的产值在2000~3000元/亩,现在经过田时炳及其团队的技术推广,旧品种的产值提升到4000元/亩左右,而新品种的产值则提升到8000~10000元/亩。”樊国昌称,“比如番茄示范面积500余亩,产值12000元/亩;黄瓜示范面积300余亩,产值10000元/亩等。科技种田的效果很显著,只是目前所占比例太少,想做到全县覆盖还任重道远。”
据樊国昌介绍,武隆高山蔬菜基地现在目前有15万亩,2015年将拓展为20万亩,产量50万吨,预计产值为8个亿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