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本地菜供应量减少
武汉本地菜供应量减少,这是由于武汉的冬季昼夜温差较大,影响本地蔬菜生长速度。目前,武汉市场上仍以外地菜为主,虽然油价连跌会降低运输成本,但外地菜价格受多种因素影响,油价“红利”并不能直接传导到江城市场,让本地市民受惠。
最近一个多月,江城蔬菜价格季节性上涨趋势明显。武汉市物价部门监测的数据,以1月的第一周为例,监测的20种主要蔬菜综合零售均价为3.44元(每500克,下同),较上周上涨2.99%。其中涨幅较大的有青椒、豆角、莴苣,价格分别为4.22元、5.60元、3.28元,周环比分别上涨19.55%、12.90%、7.19%。
而在上月,物价部门监测的20个蔬菜品种月综合平均价格为3.15元,已较上月上涨12.50%。武汉市物价部门分析,此前武汉持续阴雨且气温逐步下降,本地蔬菜上市量和品种明显减少,市场供应主要依靠外省调运,涨幅大的多是外地菜。
暖冬之下,菜价为何一路向上?湖北省蔬菜协会会长邱正明解释,本地菜即使在大棚中生长,地表温度依然较低,生长缓慢,尤其是“喜温”蔬菜不能种植,将大部分市场让给了外地菜。
武汉市农业局种植业处处长王火明介绍,武汉本地菜种植最适宜的温度是均温10℃至15℃。尽管武汉入冬以来温度不低,最高温经常在10℃以上,但夜间也有零下1℃左右,日均温多在5℃至7℃之间,必须以大棚种植,并按不同的蔬菜类别,给大棚盖上一层至四层不等的膜。“主要就是莴苣、包菜、大白菜、萝卜等常规蔬菜,生长速度减缓。”
汉南大棚蔬菜种植户欧宏卫认为,菜价上涨还与生产资料和人工成本上涨有关:“一亩地一层膜就增加了1000元,冬天再暖和,下地采摘也冷,现在农村劳动力少,人工成本入冬就涨。”武汉白沙洲农副产品大市场蔬菜部经理邓垦说,冬季里,大流通市场上就是外地菜唱主角,而决定外地菜价格的主要因素是收成和物流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