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粮液的发展历程
酒行业的发展,反映的其实是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酒业兴衰可以看作是粮食丰歉和国运昌败的晴雨表。五粮液作为中国白酒的龙头企业和典型代表,可以看到,它的发展历程同新中国六十年来所走过的道路何其相似。
多年来,五粮液每一次品质的提升和市场表现的飞跃,都汇聚成推动社会进步的巨大力量。可以说,它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中国白酒工业的发展史,它的成长轨迹书写着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
麦肯锡说:“如果你的产品仅是产品类别中的一个,并无其他所长的话,你的产品仅是一个商品,连名字都谈不上。”它道出了一些酒类产品昙花一现般湮灭的原因——缺乏陈酿,不能与时俱进。
陈酿是五粮液造酒工序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经过一段漫长的贮存时间,使酒中的水、乙醇、各类酸、酯、醛等分子发生一系列的物理和化学变化,从而改善原酒的感官风味,促进原酒品质的提高。一个品牌,一家企业,在成长过程中同样需要这么一个必经的陈酿过程,经由积累和嬗变才能脱颖而出,厚积薄发实现跨越式发展。这样的一个过程,还必须同所处的时代相契合,抓住机遇,同国家和社会的前进步调相一致。五粮液的成功,恰恰是做到了这一点。
新中国成立伊始,民族工业一穷二白,唯有自力更生,奋发图强才能寻找到出路。上世纪50年代初五粮液酒厂由8间糟房联合组建而成“中国专卖公司四川省宜宾酒厂”,1959年正式命名为“宜宾五粮液酒厂”,开始了自身发展的跋涉。
改革开放初期,国家对国有企业统包统揽,企业不负担盈亏,也没有经营自主权,传统食品工业一直难有起色。改革开放以后,一大批国有企业大胆创新,积极进行企业制度改革,引进先进的企业发展及管理理念,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五粮液,就是其中具代表性的杰出企业之一。
1978年开始,五粮液酒厂最早采用了气相色谱等现代先进的化学分析仪器,对原材料采供、原酒分级、勾兑操作等生产过程和产品质量进行控制。这是五粮液自身发展中的一小步,却是中国酒类企业乃至食品行业的一大步。随后,国内传统工业开始大量引入科技技术。
进入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是五粮液集团抓住改革开放和机制转变的大好时机,从而得以迅猛发展的时期,通过计划实施“质量效益型”、“质量规模效益型”、“质量规模效益多元化”三步发展战略,造就并巩固了“中国酒业大王”的地位。而中国白酒行业也在此时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犹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一大批白酒品牌。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从体制上大大解放了生产力,各行各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五粮液在以王国春厂长为核心的领导班子带领下,通过“三大步”的成功跨越和数次战略转型,不仅成为全球规模较大、生态环境较佳的白酒生产基地,年产量超过45万吨,而且在现代制造业、现代工业包装、光电玻璃、现代物流、橡胶制品、现代制药等产业多元化发展的道路上也建立起系列优势,从最初的手工作坊成长为拥有下属5个子集团公司、12个子公司,占地10平方公里,现有职工30000人的现代化大型企业集团。三十年间,在包括五粮液在内的一批优秀民族企业的带动下,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逐年增长,进出口贸易总额增长了近百倍,创造了世界经济史上的奇迹。这些成就,无疑是企业和国家融为一体,进退与共,厚积薄发的必然结果。
2008年,五粮液成为白酒行业唯一上榜“2008中国企业500强”的企业。同年实现销售收入300.58亿元,出口创汇19776万美元。五粮液品牌价值达到450.86亿元,连续14年稳居行业第一。由于五粮液属于典型的浓香型白酒,浓香型白酒也由此成为中国白酒中发展最快、存量最大的酒种,占到全国白酒市场的70%以上,出口占到国内白酒的90%以上。
五粮液生产车间的储酒容器从麻坛,水泥池,到不锈钢罐的多次变化,折射了中国白酒产业的进步。产品包装从塑胶瓶盖,到三防瓶盖,到激光防伪盖,再到3M回归反射胶膜防伪……进行了多次包装材料革命,每一次革命都是科技在酒业中的一次进步和飞跃。
五粮液不仅在品质质量上日臻完美达到巅峰,规模上也做到了多个“世界第一”:五粮液“十里酒城”是全世界最大的白酒生产基地,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发酵池群,数量达到29882个。五粮液不锈钢罐储酒的能力达到30万吨,这个储酒能力是当之无愧的行业第一。
一个品牌可以带动一个行业,一个行业可以带动一个产业群落,无数个产业群落可以成就一个国家的崛起。正是基于一大批以五粮液为代表的优秀企业奋发图强,带领着产业链上更多单位的长足发展;正是源于这样一种对科技、管理和质量的不懈追求,汇聚成了整个民族腾飞的巨大向心力。新中国诞生六十年以来,国民经济和综合实力日益提升,再度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
当共和国儿女们为祖国六十周年华诞举杯相庆时,五粮液那清亮透明的酒质,浓郁醇厚的酒香,回味悠长的味道,或许可以告诉我们企业与国家血脉相连共同发展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