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酒世界网

历史文化赋予烟台葡萄酒内涵

中国葡萄酒资讯网 2010-06-23 14:33 葡萄酒
烟台市着力打造葡萄标准化种植基地。目前,种植面积已达12万亩。图为烟台葡萄种植基地,果农在采摘葡萄。


烟台市着力打造葡萄标准化种植基地。目前,种植面积已达12万亩。图为烟台葡萄种植基地,果农在采摘葡萄。 (资料图片)

  初夏时节来到烟台,满眼绿缠翠绕的葡萄园、醇香的葡萄酒和热闹的葡萄旅游节给人全新的“烟台印象”。近年来,烟台市立足自身优势产业,从葡萄种植、品牌酿酒、特色旅游等方面入手,做足葡萄文章,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品牌之路。

  目前,烟台共有葡萄酒生产企业117家,拥有3个葡萄酒业的中国名牌产品,张裕、中粮长城等5个中国驰名商标。烟台的葡萄种植面积已达1.47万公顷,2009年葡萄产量为34.5万吨,烟台市葡萄酒的主营业务收入、利税均超过全国葡萄酒制造业的半数份额。其龙头企业张裕公司2008年已升至全球葡萄酒企业产值第七位。

  历史文化赋予品牌内涵

  通过挖掘烟台葡萄酒的历史、地理等文化资源,举办葡萄酒节等手段,努力树立烟台葡萄酒业的品牌文化形象。

  烟台市与葡萄有着不解之缘。“1892年,我国第一家葡萄酒酿造企业————烟台张裕酿酒公司正式创办。此后100多年来,烟台一直走在中国葡萄酒行业的前沿。”在烟台张裕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孙利强指着厚厚的画册告诉记者。如今,文化和历史早已成为张裕打造葡萄酒品牌的要素,涵盖“领略大酒窖的建筑传奇”、张裕酒文化博物馆等内容的张裕葡萄酒文化之旅,每天接待游客数百人次。

  “与全球葡萄酒业同行相比,烟台的不同之处在于选择了文化作为品牌战略的切入点。通过挖掘烟台葡萄酒的历史、地理等优势,举办葡萄酒节等手段,努力树立烟台葡萄酒业的品牌文化形象。”烟台市委书记孙永春说。

  事实上,烟台葡萄酒业的文化战略早已展开。上世纪80年代,烟台就通过获得国际葡萄·葡萄酒局命名的“国际葡萄·葡萄酒城”称号,率先打出亚洲唯一“国际葡萄·葡萄酒城”的品牌。自2007年开始,烟台市先后成功举办了三届国际葡萄酒节,用烟台的葡萄酒文化吸引海内外宾朋,使其成为葡萄酒文化的重要交流平台。

  “烟台成功推动国家葡萄酒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落户,以及2002年国家质检总局率先批准对‘烟台葡萄酒’实行原产地保护等一系列举措,标志着烟台葡萄酒名气、身价倍增,其文化档次也获得节节攀升。”孙永春说,如今全国30%的葡萄酒出自烟台,张裕、中粮长城、王朝等中国驰名的葡萄酒品牌的生产基地落户烟台,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国的葡萄酒品牌企业纷纷投资办厂。

  不仅如此,世界一流的地理区位条件,也为烟台葡萄酒注入浓重的紫色文化。“我们与世界著名的法国波尔多、意大利西西里等葡萄产地处于同一纬度,烟台被称为世界第七大葡萄海岸。”烟台市食品工业协会副秘书长陈守生告诉记者,从世界葡萄种植的区域来看,北纬37度是葡萄种植的黄金纬度。烟台葡萄种植的主要区域,正处于北纬37度附近。这里还具有同纬度地区不可多得的海岸优势,完全符合优质海岸葡萄的“3S法则”,即:阳光、沙砾、海洋,发展葡萄酒产业优势得天独厚。

  目前,烟台有关部门正努力争取更多的葡萄酒业“城市名片”和“国家名片”,以提升文化软实力。

  标准化生产夯实品牌基础

  有关部门先后制定了《葡萄栽培技术规程》和《无公害酿酒葡萄》两个地方标准,使葡萄种植、收获、销售等环节都具备标准化操作依据。

  5月的烟台蓬莱南王山谷,满眼都是葡萄枝吐出的清脆欲滴、惹人心醉的绿色。在中粮集团南王山谷君顶酒庄的葡萄基地,村民时琳华正在修剪着葡萄枝。

  “过去,这片地种庄稼都收不回种子钱,而现在我们增收就全靠这葡萄了,得好好伺候着,不能让它结太多果实,甜度不够会影响收入。”时琳华告诉记者,去年邻村的一户村民种植了158亩葡萄,出产的葡萄糖度达到22度(标准规定为18度),获得奖金3万多元,这让她羡慕不已。

  “我们和酒厂签了合同,‘订单农业’对我们的管理技术有严格的要求,马虎不得。只有严格按照标准化管理,葡萄的糖分含量才能有保证,才能卖上个好价钱。”说到“标准化”,时琳华微笑的脸庞忽然严肃起来。

  葡萄酒生产,七分靠原料,三分靠工艺。用张裕公司总工程师李记明的话说,好酒是从好葡萄开始的,葡萄酒的质量是“种”出来的。 为不断改善烟台葡萄的品质和品种,烟台市坚持控制产量、提升质量,引导当地农民在葡萄的生产种植过程中走科学化、规模化、标准化种植新路。有关部门先后制定了《葡萄栽培技术规程》和《无公害酿酒葡萄》两个地方标准,使葡萄种植、收获、销售等环节都具备标准化的操作依据。

  同时,依托上百年的葡萄酒酿造经验和优越的自然优势,烟台市将葡萄种植与葡萄酒业作为重点培育的产业,努力吸引一大批葡萄种植、葡萄酒生产与科研、葡萄酒配套企业在烟台扎根。这些企业将标准化生产理念融进葡萄与葡萄酒产业的发展,将农民与市场紧密联系在一起,加速了葡萄种植的标准化和集群化发展。

  在蓬莱,一条长18公里、总面积2.4万公顷的葡萄长廊已经建成。与此同时,引进新技术、开发新品种的热潮也在广大果农中迅速扩散,仅蓬莱栽培的葡萄品种就达50多个。1999年,烟台中粮在蓬莱建立了葡萄酒生产基地,磕刘二村成为首批基地村,全村200亩地全栽上了酿酒葡萄。农民将地出租给葡萄酒企业,还可参加基地耕作,变成“葡萄车间”里的产业工人,由公司统一提供葡萄种苗、生产物资,统一培训种植技术,并按标准化要求从事生产管理。随着现代管理技术的引入,一户产业工人管理十多亩葡萄园已非难事,年工资收入可达1.5万元。“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如今,烟台已建成葡萄标准化种植基地12万亩。随着葡萄标准化示范区范围的不断扩大,烟台葡萄种植与葡萄酒的发展也具备了产业化、规模化和标准化的基础,葡萄酒生产企业能够保证收到高质量的酿酒葡萄。

  集约化发展壮大区域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