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酒世界网

石家庄奶农谈生乳高标准

石家庄都市网 2011-07-01 16:51 饮料
现在 生乳标准高低之争引起社会广泛关注,那么,石家庄本地奶农、奶企如何看待此事?目前他们执行的标准又

      现在 生乳标准高低之争引起社会广泛关注,那么,石家庄本地奶农、奶企如何看待此事?目前他们执行的标准又是怎样的呢?昨日,记者收集了省会相关人士的观点,接受记者采访的多数人士认为现行标准较低,而奶农的看法则比较中立,一位奶农认为提高标准对他们来说并不是难事,但标准定得太高,则可能出现杀牛的情况。

      现行国标远低于美国

       对于现行的生乳标准是不是低?石家庄市奶业协会副秘书长刘亚男认为,现行标准关于菌落总数每毫升调至200万的规定,标准确实有点低,欧洲国家的标准是每毫升40万,美国的标准是每毫升70万,相比这些国家,我们的标准确实是低了。但是,刘亚男同时认为,现行的国家标准是乳品生产的最低标准,企业收购或生产的标准一定要高于这个最低标准。

    ■奶企(石家庄新世达乳制品有限公司)

    举双手赞成提高标准

       石家庄新世达乳制品有限公司是专门生产高标准巴氏牛奶的企业,该公司负责人雍海辉告诉记者,目前他们的奶源主要是石家庄周边的郊县比如正定、藁城等地的合作奶站,目前公司执行的生乳收购标准要高于国家标准,其中菌落数指标控制在30万CFU/毫升以下,蛋白质含量控制在每百克生乳大于2.95克,不收购低于或超出这个标准的生乳。

      “现在的标准相比国际水平确实很低,高标准的生乳不是不能达到的,不是不可求的,是肯定能达到的。标准越高越利于整体奶业发展,企业举双手赞成,应该鼓励奶农生产好的牛奶。”对于现行的生乳标准是否很低,雍海辉回应说。

    ■市民(省会市民王女士)

    对国产奶信心不足 标准应提高

       昨日记者联系了省会市民王女士,她的孩子正处于哺乳期。她告诉记者:“我觉得现在的牛奶国家标准相比国外确实低,差好几倍呢。我们现在给孩子买奶粉都是选择国外的大品牌,就是选择袋装牛奶也选择那些原产地的,比如光明牛奶,我们就选择光明厂家所在地上海生产的,不选分厂生产的产品。”

    ■奶农(正定县金河奶牛养殖基地负责人)

    达到生乳高标准不难

      “目前我们基地的奶主要供蒙牛等企业使用,蒙牛有自己的生乳收购标准,它根据牛奶中菌落数和蛋白质的含量把牛奶分成了几个等级,比如菌落数每毫升50万CFU、100万CFU、150万CFU、200万CFU分别是不同的等级,每百克生乳蛋白质含量低于2.95克以下是一个价格,高于2.95克是一个价格。”正定县金河奶牛养殖基地负责人石振辉说。

    石振辉告诉记者,对照生乳标准来看,奶牛场如果要达到高标准也不是那么困难,努力就行,加强饲养管理和卫生管理,养殖场肯定能达到这个标准。

    高标准养殖 成本压力会很大

      但是同时石振辉说,目前大部分养殖场的饲养模式都是“集中挤奶、分户饲养”,分户散养对于环境卫生不好控制,因此菌落数就不好控制,加上夏季气候炎热,奶牛会喝很多水,也会降低蛋白质含量。

      石振辉告诉记者,如果将生乳中菌落总数指标调为50万CFU/毫升,每百克生乳的蛋白质含量为大于等于2.95克,提高了生乳收购门槛,很有可能这些奶牛养殖户因为达不到标准,卖不出去奶,利润降低而杀牛,但应该不会大面积杀牛。

    石振辉介绍,如果要采用高级的饲养模式,建成大型的集中养殖场可达到高标准,但这种模式的推广成本很高,企业的成本压力会很大。

    最新爆料

    生乳“以质论价” 河北十年前曾推广

       生乳标准高低之争也引起了卫生部和农业部的关注。近日,卫生部网站刊发了农业部、卫生部两位专家对相关问题的答疑。文章中,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上海)教授级高工孟瑾透露,为进一步鼓励奶牛科学饲养,推进生乳收购“按质论价”的进程,农业部正制定生乳分级标准,引导乳企按照生乳等级生产差异化乳品。

    而记者采访得知,其实早在十年前,河北生乳分级标准就曾在河北推广。那么,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标准呢?

    “以质论价” 当场为生乳定价

       对于生乳分级标准,石家庄新世达乳制品有限公司负责人雍海辉认为,这个标准有点类似于十年前推行过的“以质论价”体系。据雍海辉介绍,从1998年开始的欧洲二期奶类援助项目就是为了推广生乳分类、以质量论价格,新世达乳业是省内一家接受该项目的企业。

      “之前欧盟无偿援助项目的具体内容就是建立以质论价体系,这个体系其实是一套软件系统或者说检测设备,是一个精细化的衡量和评价体系。通过这个软件系统的交叉衡量指标,包括蛋白质、脂肪、菌落数等方面,可实现牛奶快速分级、快速定价。举个例子,只要你从奶桶中抽出部分奶农送来的牛奶,经过这个软件的检测,当场就会给你的牛奶打分,评出一个价格,还能鉴定出牛奶中是否含有添加剂,能够真正达到以质论价。此外这套体系还有配套的第三方检测中心,这个检测机构不属于政府质检部门,也不属于奶企和奶农,他是一独立的社会性机构,这个机构可以保证牛奶检测的公正性。如果这套体系可以成功推广,一些非法添加剂事件则可以避免。”雍海辉说。

    推广“以质论价”河北曾建“奶办”

       1998年为了推广欧洲二期奶类援助项目,河北省成立了奶类项目办公室。曾任该办公室主任的马建介绍,当时欧盟推广的奶类项目包括了以质论价的生乳分级体系,而且分级分类的框架特别完善,如果从那时就开始进行生乳分级,推广国外的成功经验,那现在中国乳业应该是迎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而不是停留在争议牛奶标准的层面,但是由于政策推广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该项目并没有成功推广,奶类项目办也于2003年解散。

    为争奶源 “以质论价”终成空

         在雍海辉看来,农业部正在制定的这个标准十年前就有了,但是这个十年前就有的生乳分级标准体系为什么没有推行开来?他认为,在标准执行的过程中,各个企业并不统一,有企业严格按照“以质论价”来收奶,但是有的企业不按标准来,疯狂抢奶,导致整个市场的混乱。

        “一些大型企业进来之后,每天需要的生鲜乳量非常大,奶源开始显得非常紧张,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按‘以质论价’的高标准执行都收不到奶,这个标准又不强制的,所以慢慢地企业就不按这个标准执行了。”雍海辉说。

    马建也表示,当时确有企业因争夺奶源而放弃“以质论价”标准的情况。不过当时没有推广开去的原因还有很多,比如各地饲养水平不同,统一推广有困难等等。

    “以质论价”应为强制性

    对于农业部正在着手制定生乳分级标准,石家庄市奶业协会副秘书长刘亚男介绍,目前国家只有一个生乳收购的标准,没有生乳分级标准。

       “目前正在制定的生乳分级标准,据我分析,部(农业部)里边制定的标准一般都不是强制标准,即使生乳分级也不会是国标,不是强制企业执行的。每个企业现在都有自己不同的生乳分级标准。如果农业部正在制定这个标准是强制执行的,那么它的意义就很大,但我认为这应该是一个引导行业发展的标准。农业部如果制定引导性的分级标准肯定会参考国际同行业水平及国内的生乳状况,这个标准应该不会迁就于某些企业,应该会是一个高标准。”刘亚男说。